赶上中午饭口,饺子馆里永远是人声鼎沸,且不断翻台。食客拿牙签剔着牙花子走出店面。后面有个入耳暖心的声音会准准地响起——
吃好了再来!
长春市亚泰大街这家店生意这么好,一是选址挨着法院和老年大学,再一个饺子也是快餐。一盘饺子十五个,有皮有馅儿的另一个说法“饭菜都有”,花二十多块钱经济实惠,足够填饱肚子。
在中国,最好吃的东西是饺子,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饮食观和美食观。
一条街上的小吃馆子很多,大概谁也拼不过饺子馆。这家饺子做的是品牌,它还有一个符合本土文化的名字,叫“喜家德”。
一进店门,就看见迎面开放式厨房里,五六位穿着工装的师傅围着面案忙活。饺子啥馅儿都有,最叫人看着心里踏实的,都是现包。食客坐下来拿手机扫码点餐,服务员在一旁会提醒说道:正是饭口,吃的人多,饺子得二十分钟上来。
立在公交站点上等车五分钟,乘客都会嫌车隔太长。爱吃饺子,二十分钟根本不算什么。吃饺子的都是搭帮结伙来的,正好趁这工劲儿,聊点别的。不聊别的,抓紧看看手机。这一头午忙的,根本就顾不上看手机。
不看手机,看看各色食客,也是一桩有趣的事情。
比站在街头,免费看衣着光鲜的帅哥美女还要过瘾。
公司职员模样的三个男子,被服务员引领到散台这边坐下来。每个人只点了份儿饺子和一种叫“茶π”的饮料。其中,要酸菜馅儿饺子的最先上了,这位便埋头吃起来。另外两个人瞅都不瞅,等着自己点的那种馅儿。吃酸菜馅儿的这位,也没像一般应酬场合那样客套,非让这两个人尝尝自己的酸菜馅儿不可。都是多年的同事了,几乎每天中午都要来这里吃饺子,自己吃自己的。虚情假意那套没人待见,彼此谢绝。
人生何处不相逢。
饺子馆里的江湖就是遇见。穿红衣裳的这位女士年龄不小了,面皮有些松懈,但眼睛里却有光芒。这种光芒因为遇见而放射出来,足以叫对方报之以惊喜。
几乎同时脱口而出地,叫道:哎呀,你怎么在这里!
来来来,你几个人?
就我们俩。
我这儿也是我们俩。
太好了,咱四个正好可以凑一桌!
三个大人一个小孩这时候进来。每个成员身份的确定,是这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开口说话。岁数大的,头发染得黑黑的,发丝带些方便面弯儿的是姥姥。姥姥摘下口罩,姥姥的女儿坐到了里面餐位。这母女俩真就一个模子倒出来的,都是冬瓜脸,小眼睛。女儿是姥姥的过去再现。姥姥是女儿的未来展演。
最为忙碌的,是穿黄外套的爸爸。
他从服务员手里接过菜牌后最先递给妈妈,妈妈看也不看,叫他递给姥姥。姥姥没挑理,是因为黄外套对自己女儿雷打不动地重视,只说道:你看着点吧,点啥吃啥。
黄外套注意到一个细节,正午的阳光照射进来晃了姥姥和妈妈的眼,便起身过去拉遮光帘。三块遮光帘拉下来两块之后,才开始点餐。
每点一样馅儿饺子都要念出声来。
这份殷勤谦恭不是到这里才展现出来或者摆拍的,已经成为这个家庭里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习惯。
隔三个散台那边,面对面坐着一男一女。
都是中年人。女的面皮做过精致护理,不是黄脸婆那副懈怠邋遢的样子,早晨拍脸的润肤品现在还有光泽,或者刚才她去洗手间特意补了妆,反正这会儿给人感觉神清气爽,很知性资深的那种。男的没扎领带,一身黑衣,是个律师。
两个人说话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到这边来,虽不很真切,但也听明白了。
女人在打一桩离婚的官司。
她不满意律师。既然代理了,刚才在庭上为什么不替自己多说话?
律师似乎感到某种委屈,却又不能这么直言,只说道:你先生,现在判决没下来,他还是你先生,你先生给出的条件完全可以接受了。
她恰恰不理解的是先生为什么做出这样重大的让步,认为不是为了摆脱,而是一种阴谋。说白了,就是手腕。
要了两份饺子,都没吃几个。女人起身离去,这完全超出律师的意料了吧。他抓过外套和包,追了出去。
从没有拉下来的遮光帘那块玻璃窗,可以看见行道树下,女人冲追上来的律师挥着一只手,完全演讲一般。出租车到了,女人坐进去走了。律师赶紧挥手,招停另一部出租车。
想象得出他一定对司机师傅说道:
跟上前面那辆出租车! 《浅山笔记·3》
(封面单图系网络提供的免费照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