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啦的创业故事
背景
韦一,餐饮出生,厨师专业,就读于烹饪界的清北,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文化基础扎实。
08、09年,北漂时,呆过麻辣诱惑、俏江南等知名餐饮企业,经历过纯粹的厨师生活。那时生活作息不规律的,只有上班和睡觉的日子。不一样的是,下午休息时,会选择在图书馆看书。
曾经在麻辣诱惑,从小助理做到了凉菜负责人。
相信「厨师」这个职业方向,不是自己想要的,选择了辞职。在北京做过信用卡销售,回重庆做过房地产销售、老板助理。前者让自己赚取了第一桶金。后者让自己坚定了创业这件事。
第一次创业
选择小面,一是因为,创业门槛低,适合没资本的现状。二是因为,简单,成本低,重庆人爱吃,风险相对可控。
接手现成店铺,自带师傅和阿姨。店铺干净卫生之后,客户不再只是过路客,增加了周边工作和生活的人,营业额从每月1500增长到2800。
顺利的开局,引发迅速扩张。5月开第一家店,7月开第二家,11月开第三家。缺少问题分析和总结,三家并行时,问题接憧而至,只得到处灭火。不仅很累,而且三个店不如一家店挣钱,故选择关闭。
第二次创业
外卖兴起,市场上没有快餐盒饭品牌,看到了机会。
与第一次创业不同,这次项目启动就定调高。合伙出资50万,团队先拿30多万做了各种“基础”,比如,品牌、UI、办公室等。
实际开展业务时,发现开始设计的「酒楼合作」的轻资产模式行不通。当时餐饮环境好,大餐饮并不在意你这个线上盒饭销售渠道。这个渠道给他带来的营业增长,是没有吸引力的。
5月开干,7月发现不行,厨师出身的团队,决定直接自己上手供餐。租了一个商业厨房,自己做饭、送餐,主攻楼下茶叶市场和观音桥等附近人群聚集中心。
开始几个月,业务增长明显,从每天几十盒,涨到每天200盒、400盒、600盒。200盒时,开始发工资。400盒时,开始涨工资。600盒时,开始出问题。
为了应对600盒的业务量,请了3个客服接业务。每个盒饭手工操作,工作量极大。人手不够,开始雇佣小时工送餐。送餐区域中,类似观音桥一类,上下班高峰期,送餐效率极低。18元一小时的人工成本,送不了几盒,可能人工成本都无法覆盖。
过去两三百盒时,每天有时间复盘分析;到了五六百盒时,忙不过来,每天结束后只想休息,无暇思考。
分析发现,外卖风口下,盒饭等正餐是玩家入场首选之一。大家为了争夺市场,拼优惠,打价格战。
如果要保证业务增长,就必须不断开拓新市场。这种竞争环境下,无法保证服务和产品的品质,一直有人抢蛋糕。所以,决定停掉。
第二次创业的过渡
项目停掉后,想继续创业。决定盘下厨房,收缩市场,继续做盒饭,自己做自己送。
市场圈定厨房周边的三栋写字楼和交易市场。
原始团队留下一人,搭把手做。靠着革命友谊,这个留下的兄弟伙决定不拿工资,包吃包住就好,等招聘到人再说。
为了招揽业务,打出「呼喊快餐」的楼宇广告,引来了城管,意外通过了试吃测试,接下了城管大队的业务。
发现之所以能接下这个业务,是因为他们一般每家只合作两个月,吃腻就换。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学习大米先生、乡村基,将菜品做到每半个月不重样。结果这个业务,整整合作了半年。
这半年,团队收入上来了,也给了自己时间复盘和研究。考虑到团餐不是自己的追求,想到过去第一次创业的失败来自管理和标准化的问题,而非市场,就开始利用每天下午,研究菜品和标准化的问题。
第三次创业
经历8、9个月的研究,攻克了不依赖厨师的标准化问题。开始第三次创业。
2016年,第一家店,设店长、无厨师的模式下,顺利开业。
不同于前两次,这一次,知道自己做成,是因为解决了标准化问题。
转折点
18年,开了6、7个店后,决定斥(当时的)巨资报名学习餐饮运营的专业化知识。和行业大佬做同学,向行业专家学专业知识。一年的学习后,意识到自己刚刚餐饮入门,开始不敢开店,发展速度放缓。
直到19年,考察学习了和府捞面,重新开始扩张。决定转型,解决小面的单品痛点。比如,客单低、利润低、行业无专业化知识。
以爱琴海店为基础,转型测试。改店名、改门头、改主推产品。
主打单品,小面改为碗杂。碗杂是当时销量第二的单品,仅次于小面。品类增加小吃、饮品等。这些产品逻辑的改变,让客单提升效果明显。提供更好的环境,更好的产品选择后,爱琴海店单日营业额从5000提升到10000,突破了原有小面品类的单店利润瓶颈。
为提高客单,想尽办法提高产品价值,选用更好的原材料和加工方式。比如,碗杂,用更好的猪肉、豌豆、辣椒,用肉丁而非肉沫,豌豆用骨头汤熬制。这些改良,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食材的好坏,客户是能吃出来的。
这一次,基于爱琴海的测试,找到了底层逻辑,决定开始放大。
成长
产品上花的功夫,带来了扩张的底气。
2020年,疫情期间,店开了就能火。这给团队带来了信心。决定转危为机,利用低价门面,迅速开店扩张。
这一动作,引起了乡村基的注意。呼啦也在2020年10月拿到了乡村基的投资。借此,21年迅速开店,新增了28家左右。
2022年,开放加盟。截止现在,已经56家店。
放缓
随着店铺数增长,运营问题慢慢显现,细节落地难到位。今年节奏逐渐放缓,先打通加盟,再快速扩张。
加盟商的选择有两个难点,内部孵化,大多没钱;外部孵化,大多只想给钱。然而,一个好的加盟店,需要有钱且愿意守店经营。要找到满足条件的少数人,会难一些。
为了保证加盟质量,加盟商的选择至少要经历4轮面试。
情怀
重庆小面,作为重庆的招牌之一,一直有品类无品牌。呼啦希望把这个品类做起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要做到这件事,情怀和连锁化管理,缺一不可。
既要像夫妻店一样经营好每家单店,又能管理好扩张,做出品牌。平衡标准化和品质,正是夫妻店的扩张难点,因为管理成本太高。
呼啦现在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门店挣钱,管理公司不挣钱。
创业小故事
1、信用卡的差异化销售。
北京流行扫楼办卡,当扫楼被严管的时候,选择扫街。利用招行的信用卡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优势,利用银行喜欢国家单位的特点,锁定招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周边、国家单位聚集地。
2、连开业时间都成了意外。
这是第一次创业的小插曲。自以为打扫一晚上,就能在14年5月1日开业,没想到应是打扫了两天,5月2日才满足营业要求。
3、勺子的故事。
这是第三次创业的案例。发现客户吃完之后,会剩下很多肉和豆,是因为吃的时候不方便一起吃下。就配上勺子,就着肉、豆、面一起吃。配了就要发挥价值,就干脆配质量好颜值高的,客户愿意打卡拍照的。配的勺子,可能被带走,那就打上logo,顺势宣传。
问答互动
1、对呼啦的印象
- 品质稳定,无论哪天去,无论哪家店,都能吃到一样的。
- 门口洗手台吸引人,给人干净卫生,让人信任和惊喜。
- 门头、店铺的颜色、灯光吸引眼球。
- 店内干净卫生,原料介绍,让人放心。
- 吃的时候,不知道勺子用来干嘛。
- 不能面对面点餐,手机点餐体验不够好,点餐时间、等餐时间偏长。
- 面可以随便加,但如果没有加面习惯的人,可能因为没吃饱,不复购。
2、品类的选择
- 单纯跟着客户的需求走,容易被带偏,毕竟客户大多不懂行业。
- 不卖三两,为了标准化和口味保证。三两的需求只占10%,但会增加培训成本。
- 把销售前五六的单品放大,引导点餐,加强流通,以此促进正向循环。
3、门店地址选择
- 四种门店:社区店、写字楼店、复合商圈店、复合社区店。
- 人流量:辐射半径(500米以内)覆盖至少2000人。
- 货架效应:分析周边是否有同类型的店。
- 捕捉率:这类门店捕捉率基本就等同于转化率。社区店,中午的捕捉率大概能做到12%。
- 对于呼啦,选址是对重要的,相比产品、服务。
4、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的选择
- 取决于阶段性战略方向。
- 现阶段,今年跑通加盟,相对慢一点。跑通后,明年肯定快速发展。
- 市场不会给很多时间。
- 对于实体店,线下门店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
5、对标的选择
- 更多对标外地的,比如和府捞面等。
6、管理
- 做餐饮,前期高学历的跑不起来;后期低学历的带不动。
- 吸引高学历人才的地方,梦想(情怀)、品类市场的品牌空白机会、品类的竞争对手比较弱。
- 性别比,中高层男生多,店长女生多。
- 内部培养机制,主要是门店帮带、合伙制、传统职业发展路径、鼓励内部加盟。
7、定位
- 关键是把优势放大,比如,各方面做好干净卫生。
- 开始时没有明确定位客群,目前观察确实是集中在80、90后,25-35岁的居多。
8、门店设计
- 快餐为了运营效率,多选择红色、黄色等暖色。
9、门店类型占比
- 直营42家
- 外部加盟8家
- 内部加盟6家
书单分享
- 《创业学绝味》
- 《结构化思维》
- 《干法》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为成果而管理》
我的启发
1、避免想得太少、跑得太快,多思考、多复盘。
问题:
没有花时间复盘、不分析问题、不总结经验,只埋头做、不抬头看,是创业常见坑之一。
解决方法:
坚持复盘,主动发现问题,提前解决问题。
复盘节奏上,日常定期复盘,单项目管理复盘。
复盘形式上,结构化的项目管理或时间管理模式,非结构化的总结和演绎模式。前者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管理,后者注重方法论的获得。
2、避免眼高手低,干了再说。
问题:
眼高手低,至上而下,不接地气,理想主义,想得太好。
跟第二次创业相比,第一次创业,开了个好头,就是干了再说。虽然啥都没想好,连开店日子都预估不好,但至少先跑起来,实践出真知。开展了业务,才知道业务逻辑通不通。
反之,第二次创业,开局并没有梳理清楚商业模式和底层逻辑,原有项目逻辑跑不跑得起来都不知道,就一顿操作猛如虎,花掉了70%的资金。结果,果然跑不起来,还好大家都是厨师,才没浪费那70%。
解决方案:
先测试模型和逻辑,前期要接地气,先跑起来。先开始,再完善。‘’
3、避免运营和管理支撑不了业务扩张,先通关,再加速。
问题:
如果技术不过关,没有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做支撑,业务的迅速扩张或者增长,只会带来更多问题、甚至反噬。
分享者的两次创业,都遇到这个问题,不过是两种形态的业务扩张。前者是自己盲目快速开店。后者是流量、订单量自然增长速度太快。
解决方案:
快慢相结合。如呼啦的发展,个人和团队实力没通关的时候,放慢脚步,先想通跑通,测试完成,确定优势。这个时候,才能有知无畏,快马加鞭,进攻冲刺。
4、
多读书、多学习。读好书、上好课、学好公司,是性价比最高的事,无论它多贵。
5、
避免越陷越深,发现市场问题,迅速撤退,比如,分享者第二次创业,发现市场选择有问题,尽快退出。
6、
太明显的机会,一般不是机会。比如,第二次创业的外卖市场中的盒饭之争,太过明显的风口,太低的进入门槛,往往不是更优选择。
7、
高出行业标准,已经是一种胜利。第一次项目的干净卫生正是如此。
8、
优化产品、优化客户体验,给客户提供更高价值,客户会给你直接反馈。更好的原料、更好的加工方式,做出更好产品,市场会用钱投票的。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发展的底线、也是发展的动力。
9、
市场没有的不一定是客户不需要,可能只是还没有提供。不要被现有市场的表现所框定。
10、
这是一个战术决定战略的成功案例。曾经的营销咨询,给的建议就是践行了这一观念。先选择干净卫生作为切入点,然后通过产品、环境、服务、广告、组织结构等来增强和落实这个切入点。
11、
内在驱动才能走得更久。没有情怀和原则的品牌扩张,最后不会留下品牌,只是割完韭菜后带资离场,不会给这个品类留下什么。情怀(价值观)看着不值钱,其实很重要,尤其在当下新的营销时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