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妹仨”的南洋爵士
脚踩高跟鞋,留着波波头,身披马来西亚特色的蜡染礼服——聚光灯下,三位马来西亚华人女性正随着乐队的伴奏声款款而唱,悦耳的歌声在华语、马来语和英语之间自由切换。
观众席中既有年长的马来西亚华人,也不乏年轻的零零后和其他好奇的侨民。他们一起哼唱着复古味十足的上海爵士乐。对有些人而言,这些音乐带领他们回到了遥远的青春记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新潮流。
台上的这三位歌手——李抒芬(Janet Lee),何芸妮(Winnie Ho),陳思敏 (Mian Tan),组成了名叫“姐妹仨”(The Shang Sisters)的马来西亚歌手组合。比起简单的复古风,她们最大的亮点在于开创了“南洋爵士”这一全新的音乐方向。
如李抒芬所说,“南洋爵士是我们自己发明的词。它用多种语言来呈现东南亚一带的歌曲,同时在风格上吸收世界各地的音乐特色。”这个组合在2014年成立时,名字叫做“上海姐妹”。她们将二十世纪早期的上海滩爵士乐进行重新演绎——这种音乐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时代曲”。2019年,她们发行了名为《时代曲》的专辑,收获了广泛好评。
今年六月,“姐妹仨”发布了第二张同名专辑。短短一个月内,这张专辑迅速登上了香港唱片热销榜前十。

陈思敏说,“我们将那些经典曲目用爵士乐的方式进行重新编排和演绎,这既让我们与过去的时光产生联结,也让更多当代的观众认识我们。”侯芸妮补充道,她们的音乐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聚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年轻人可以去感受他们的奶奶那一辈人都曾听过什么样的音乐。”
马来西亚钢琴家、爵士音乐家郑泽相(Tay Cher Siang)力挺“姐妹仨”。“在我看来,南洋爵士很好地体现了爵士乐的内核:无论新老,无论怎样的风格,都可以进行大胆的融合。”

“南洋爵士当然有复古的元素,但同时它也试着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之间搭起新的桥梁。这种交融在历史上并不少见,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娘惹文化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娘惹”指移民到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中国人的后代,他们多于马来人通婚,在彼此交融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习俗。
从上海滩到世界
南洋爵士融合了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也保留了殖民时期英美音乐在马来亚(彼时英国对马来西亚的称呼)留下的影响。但论其根源,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滩。那时,上海的各个租界聚集了背景各不相同的音乐家,他们对外国爵士乐进行大胆的改编、创造,给其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
在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时代曲还只是一种小众的娱乐。它的受众市场比爵士乐更小,仅仅在某些特定时间点会迎来短暂的热度——比如亚裔题材电影《摘金奇缘》火爆期间。
在上海迎来新生后,时代曲也并没有止步于东南亚。它还在逐渐走向全球更广阔的舞台。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上海的酒店大堂重新迎来了爵士表演者的身影。邓丽君、费玉清和王菲等歌手开始大放光彩。八九十年代期间,许多旧时的歌舞曲目在他们的改编与演绎下焕发新生。这对于许多中国听众而言都是相当新鲜的。
张乐就是其中一员。出生于上海的她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爵士乐表演者之一。“我从2000年开始在上海的希尔顿酒店表演爵士乐。当时,我的同事都是音乐学院的古典音乐毕业生,只有少数中国音乐家有机会在国外深造爵士乐。那时候爵士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一种非常小众的音乐。”她说道。张乐先后前往美国和泰国学习音乐,并参加了一系列致力于复兴时代曲的活动。

2004年,张乐在演出爵士乐
如今,中国的爵士乐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被冠以“不雅”的名号。北京和上海都有着数量客观的爵士乐场馆和国际爵士乐品牌的分部,如纽约的蓝色迷梦(Blue Note)爵士俱乐部和林肯爵士乐中心(Jazz at Lincoln Center)。
“在疫情以前,北上广这些城市每年都会举办国际爵士音乐节,世界各地许多著名的爵士音乐家都会在中国表演。”张乐说。2020年,居住在泰国的她还投身于“上海1930项目”,向泰国年轻听众宣传中国的复古舞曲。“曼谷也有类似的情况:爵士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场所,尤其是酒店。爵士乐在商业表演中逐渐有了一席之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