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
此时,我们”仨人行” 将采用美篇方式,分三集推出相关学者、作家、诗人、艺术家对《笺染墨香》一书出版前后撰写的审读意见书、序跋、题词、赋诗和评论。第一集发布西南大学出版社文史编辑段小佳写的书评《以细节还原历史 让历史照亮未来》。第二集刊登知名教授潘洵、邱正伦先生为《笺染墨香》出版写的审读意见书。今日,第三集推出著名史学家刘重来教授倾情为《笺染墨香》正式出版所写的序文。有道是:学者助力,言之有物,字爽留痕。
岁月如歌 时光留痕
——《笺染墨香》序
刘重来
渝生老弟的大作《笺染墨香》就要出版了,之前我是仔细看过书稿的。他要我为此书写序,虽然有些诚惶诚恐,但还是答应了。这不仅是因为此书是他多年的心血之作,更是因为我家和朱家是几十年的世交,是不能推辞的。
说起我家与朱家的交谊,还要追溯到抗战年代。1939年7月,我父亲刘兆吉从昆明西南联大哲学心理系毕业,经他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时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教授举荐,到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任教。一年后,即1940年8月,渝生的父亲朱世禔伯伯从重庆中央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毕业,经著名法学家、中央大学教务长童冠贤教授举荐(童冠贤在南开中学与日本留学期间和周恩来是同学),也来到南开中学任教。我家住南开中学津南村13号,朱家住14号,仅一墙之隔,是真正的近邻。而我的父母和渝生的父母都是山东人,都是从沦陷区辗转逃难到大后方的外乡人,在异地他乡相遇,真正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了。更巧的是,我父亲和朱伯伯最初都教初中国语,在同一个教研室共事。有了近邻、同乡、同事这三重关系,两家格外亲密。
我的母亲张雪羽在80岁时(1991年)曾写过一篇回忆录,其中多次提到渝生的母亲朱伯母和渝生的奶奶。如母亲与朱伯母常常趁天黑人静之时悄悄到校园去拾树枝扒树叶。因为那是抗战最艰苦的年代,两家人都是穷中学教员,收入微薄而家庭负担重,为了节省柴火钱,不得不出去拾树枝扒树叶。但毕竟是教师之家,怕别人看见丢面子,只好晚上出去。另外还多次提到朱奶奶主动过来照顾幼小的我和哥哥之事。我和哥哥是双胞胎,但由于家穷请不起保姆,父母又忙,我和哥哥常常无人管。母亲在回忆录中提到我和哥哥“从床这头爬到床那头,希望有人来抱他们。天已冷了,因大小便没人管,除了屁股上捆着尿布外,也没穿裤子,在冷兮兮的床上很悲惨地哭着”。这时好心的朱奶奶常常主动过来抱起我们,这对两个一二岁需要抚爱的小孩该是多么大的安慰和温暖啊。
当时南开中学是大后方一所著名中学,校园清静美丽,教师待遇住房相对较好,能到此校教书是不少人求之不得的事。那时,风华正茂、文质彬彬、笑脸常开的朱伯伯,早年就读于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和中央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受业于台静农、叶石荪(叶麟) 、周学普、颜实甫、老舍、洪深、胡小石诸名师。真是如群星闪烁的银河,无一不光彩夺目。他们渊博的知识,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朱伯伯在之后的教学、治学中受益匪浅,他于古典文学、古典文论颇有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数年前,我还见过朱伯伯在中央大学读书时的老同学石山(本名靳吉甫)老人。那是2011年12月3日,我到北京出席“近现代中国乡村建设思想与当前农村发展研讨会”,主席台上坐着一位96岁的老人正是石山先生。他是作为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首席顾问应邀参会的。虽已年近百岁,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不但即席讲了话,而且将他才出版的大作《中国山区开发与建设》一书赠送给每位参会者。这部书是他在耄耋之年仍在忧国忧民、笔耕不辍,为我国山区发展献计献策、大声疾呼的一部经典之作。可惜当时我不知道他80多年前在重庆中央大学读书时和朱伯伯是老战友、老同学,失去向他请教、回顾往事的极好机会。
渝生在本书《笔墨放异彩 正气满乾坤》——符克先生纪念册之两帧珍贵题词其及联想一文中,多次提到他的舅爷爷何思源先生。何思源先生在民国时期就大名鼎鼎,1926年他从欧洲3国学成回国后,曾任过中山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山东省政府主席、北平市市长等职。最令人感佩的是解放前夕,他被华北七省、市推举为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北平的和平解放积极奔走。由此遭到蒋介石的忌恨,派特务在他家安放定时炸弹,造成全家一死五伤,可爱的小女儿何鲁美不幸被炸死。但何思源先生大义凛然,不畏强暴,忍着巨大的悲痛,带伤继续谈判,为和平解放北平,保护文化古都免受战火破坏立下了不朽功勋。
说起何思源在山东省任教育厅长,就想起父亲多次对我讲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1933年夏天,父亲即将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学校组织毕业生赴江苏实习考察。父亲因家境贫寒,无钱参加,临时到山东周村竟化职业补习学校教商业薄记和珠算,父亲从未学过这两门课,但为了生计,只好临时抱佛脚,硬着头皮边学边教,效果如何,连他自己心里也没有个底。谁知有一天他正在教室给学生上商业薄记课,突然窗外出现了几个陌生人,而且居然伫立窗前听他上课,听了一会就离开了。下课后父亲去问校长,校长说是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先生率人来校视察。父亲一听吓出一身冷汗,说如果他在课堂上知道窗外听课者是何厅长,恐怕吓得他腿发软站都站不住了。但又听校长说何厅长对他说:“那个年轻人讲得不错。”就凭这句话,父亲一毕业就被聘到该校教书,还兼任教务主任。须知那年父亲才20岁,在那竞争激烈,毕业即失业的年代,何厅长这句话有多大份量由此可知。
渝生的八舅爷何兹全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对于我这个从事历史专业的人来说,他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了。颇有缘分的是,2001年我的一个研究生考上了北京师大的博士研究生,来信说她正在听已90高龄的老教授何兹全先生的课,我一听非常高兴,一再告知她能听到何老先生的课实在太难得了,一定要好好珍惜。并希望她能与何老先生合个影寄来。果然不久,她寄来一张与何老先生在教室黑板前的合影。
渝生多才多艺,擅长书法,尤精篆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父亲出版的《刘兆吉诗文选》和《刘兆吉美育心理文艺心理研究文选》两本书的封面字就是由渝生题写的,亦为我父亲刻了一枚名章和藏书章。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艺术创作之外,还致力于书画理论、民间艺术以及历史名人、书画名家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文章。正如他自己所言:“一手文章,一手艺术。”在《笺染墨香》一书中,一些曾经活跃在山城重庆的历史名人、志士先贤、书画名家如林森、冯玉祥、张治中、郭沫若、顾毓琇、梁漱溟、太虚、劳君展、徐悲鸿、张书旂、吴作人、商承祚、何鲁等等都一一展现在他的笔下,使我们在追寻这些历史名人的足迹中,在弘扬这些历史名人的理想、信念、丰功伟绩中得到丰厚的滋养。
渝生为人平实,从他为自己取的字“怡心”,笔名“静思”,微信昵称“清清静静”,室名“宁静阁”,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人处事低调,不事张扬的人。他人缘好,朋友多,且与各种层次、各种职业的人都有交往。特别是北碚书画艺术界,包括西南大学的不少书画家都是他的朋友。记得当年渝生下海在北碚街上开了一间名为“艺林天地”的店铺时,不少书画家有事无事都愿去他那里坐一会,聊聊天。我就多次碰见西南大学著名画家郭克教授坐在那里,与渝生品茗、抽烟、聊天、谈艺。渝生亦为郭克教授写过多篇书画评论文章,发表在《中国书画报》、《重庆日报》、《两岸交流》等多家报刊。郭克教授比渝生大整整30岁,真正是忘年交。另外,他还为我父亲和苏葆桢、梁白云、李虚侯、李映铨、王德年、方凤富、雷九泰、俞纯方等先生写过文章和艺术评论。今天,把诸位先生的年龄叠加起来,他们的平均年龄要比渝生长20多岁,可见渝生是一个大家愿意交往且处事周到的人,他被推举为重庆市北碚艺术院秘书长,不是没有道理的。
2009年春, 渝生受聘重庆电视台“聚焦新重庆”栏目,任执行总监时,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精心策划,制作了一期高档节目<<视觉浪潮>>。他率团队主创人员为在岗的9位教授每人拍摄制作了一期10分钟的专题节目,于2009年9月10日教师节当晚播出,连续播出了20天(其中包括美术学院的整体介绍和9位教授艺术集锦),反响强烈,提升了收视率。
渝生是个不断追求上进的人,如今已过花甲之年,但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这正是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施展才华的好时机。祝愿渝生老弟在艺术创作、书画理论探讨、历史名人研究中更上一层楼。
2016年7月7日于西南大学学府小区

《笺染墨香》朱渝生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版)

刘重来教授

《笺染墨香》扉页,插图兰草为李虚侯作
以下为刘重来教授,于2016年7月7日为《笺染墨香》一书写的序





(作者系:著名史学家、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
编辑:孑佬范
审核:章权
2022年9月24日于忠州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