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了“玉”,古字和今天的“王”字很接近,那么二者具体有何区别呢?
我把《说文》中两个字放在一起比较,字形都是“一竖三横”,但其中含义却大相径庭。

玉(左)与王(右)《说文》小篆字体比较
“玉”字的“竖”是“其贯也”,就是串玉石的绳,三横代表玉石,中间一横基本上将一竖平分。
而“王”字上面的两横明显靠得比较近,它的“三横”又是什么意思呢?且看下文。
“王”的字源
“王”字,甲骨文中有诸多写法和解释。这一款上半部分不是“大”字,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大”在甲骨文中是站立的人形(详见《有趣的汉字之“大”66》)。这个字形描绘的是一把斧钺状的兵器,而拥有这种大斧子的人,则意味着掌握了战争的指挥权或者对普通奴隶的生杀大权,所以是统治者的象征。

王——甲骨文
也有的在上面加“一横”,当然,这也不是“天”:

王——甲骨文
商朝时的金文有填实的写法:

王——金文
西周时的“王”字和上一款的底部相像,已经初具今天“王”字的雏形:

王——金文
看到周朝晚期(左)和春秋(右)的金文写法,我们大概就能知道为什么小篆里“王”字的上面两横靠得很近,因为这是斧柄的残留形象。

王——金文
这一款字形,又加入了鸟形和装饰性符号,尤其是拉长的下半部分,感觉一个孤傲的王者高高在上,颇具艺术性。

王——金文
尽管字形和解释诸多,但最终字意殊途同归,即“天下所归往也”。

王——说文小篆
“三横一竖”的本意在漫长的字形演变过程中已经消失殆尽,而逐渐完善的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对其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说文》中引用董仲舒的理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说“一贯三为王”。这和“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谁能称“王”
既然“王”字的本意是统治者,那么就得聊一下什么样的人才能称“王”。我国从夏朝建立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国家的最高领导都是称“王”的,秦始皇开始称为“皇帝”,“王”被降格。
周朝推翻商王朝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封建制”,也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天子称为“周王”,对诸侯国国君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分封,所以诸侯国国君的称谓并不相同,但不能称“王”。

齐魏相王
注:图片来源于影视剧。
后来周王室日渐衰落,再也没有实力做“天下共主”,掌控各个诸侯国,所以各个诸侯国开始僭越称王,天下“礼崩乐坏”。
王姓
“王”,实则为“王氏”,是我国的一个大姓,主要源自姬姓。关于姓、氏的区别请详见下文链接,不再赘述。
上文提到,周朝实行“分封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就是“宗法制”,简单理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嫡长子这一支,即为大宗,继承天子之位;其余为小宗,成为诸侯。诸侯之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以此类推。
这样,周王室的子孙称为“王族”,诸侯的子孙称为“公族”。王族子孙有的前往自己的封地,也有的被罢为庶民等等,但他们都是“王族”后裔,故以“王”为氏,后来就发展成为今天的王姓。“公孙”等也是一样的道理。
参考:
2.姓、氏:看了他的出身,理解了他为何要“独清”|浅谈《离骚》(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