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飞出金凤凰,故事从遥远的60年代说起,主人公是一位我从小就非常敬佩的女性,她是我叔伯二哥的亲姨姨,她年轻时和我们同居黑土坡生产队,我们是三四家,互相之间没有院墙的好邻居,她是一位受人尊敬,很了不起的女性。
六十年代初,她在集宁一中读书,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高材生,时年经常受到校部的表彰奖励。是巴音人民公社,唯一的一位在集宁一中就读的高中生。她姓陈,小名叫香香,因叔伯二哥的亲缘,我们从小叫她香姨。香姨不仅有知识有文化,而且人也长得非常标致漂亮,用才貌双全形容香姨一点也不为过。
从我记事起,见到香姨只能是每年的暑寒假。假期回村,香姨都要帮年迈的父亲干农活,锄草拔麦割莜麦,样样农活都能干。
短暂的假期时日,香姨特别勤快,非常珍惜与家人相聚的时光,时常替小脚的母亲做家务,担水抱柴拉风匣烧火做饭,洗洗涮涮,尽最大努力帮家里干活做营生。
晚上闲暇之余,一家人盘腿坐在火炕上,一盏煤油灯下,香姨为老母亲载制单衣棉衣,缝补破旧的衣裤小布衫夹袄棉袄。文化人就是不一样,坐得夜深了,还给劳累一天的老父亲揉揉肩捶捶背,十分的孝心,十分的行动。
有时一边给老母亲梳头发,一边讲着山村外的新鲜故事。香姨口齿伶俐,善于讲述身边的事,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丰富的学识,博学多闻的知识,讲起来绘声绘色形象生动,我们几个只看到黑土坡南粱的小伙伴们听的新鲜开心,受益匪浅。
新鲜的所见所闻,小山村外面的大世界,在香姨口中滔滔不绝传播,让我们这个大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七、八个岁数相仿的孩子们,仿佛掉进知识的海洋,处处感觉是润泽的水波。
香姨是一个懂得心疼父母,孝敬老人的温馨孝女;是一个知书达礼的贤惠淑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优秀才女;是一位才貌双全的俊俏女士。
寒假期间,冬闲生产队没活,香姨假期回来,积极带头引领生产队的青年人一起排节目,唱小戏。
香姨演唱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了咱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呀,好像那春雷响四方……。
《谁不说俺家乡好》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谁不说俺家乡好……。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们,坐井观天,听惯了粗犷的男人呐喊,(来来达达)女人尖叫(喂猪喂羊的叫声),从没听过这样优美动听的女声甜歌,猛一听,真象是戏匣里面放出的歌曲,歌声嘹亮,余音绕梁,好听,就是好听。
香姨唱歌,表演小戏,让我们这些小伙伴,听得如痴如醉拍手叫好。
六十年代,农村没电,交通落后,全生产队就一台收音机,还在生产队的队部放着,有开会之日才能听一听播报。电视机没有,社员的文化生活,就是生产队聚集一伙能拉二胡,会吹笛的年轻人组合在一起,逢年过节表演小戏,给社员们娱乐助兴,增加过年的欢乐气氛。
香姨这位集宁一中的高中生,无疑是生产队的大红人,每年放假回来,她忙得不可开交,每当她唱歌演小戏时,邻村上下的大人娃娃,步行三四里来我们村看戏听唱歌,香姨表演的《一车小麦》深受社员群众的喜欢,甜美婉转的唱腔,优美时尚的戏剧动作,令观众赏心悦目,大饱眼福。孩子们高兴地就像过年放鞭炮,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时间到一九六五年,香姨从集宁一中以优异成绩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开启了她的大学生涯。
香姨大学念书期间,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红卫兵组织一夜之间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种战斗队相继诞生。
香姨她们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红卫兵组织相继成立,东方红,挺进,井岗山,红旗、八一等战斗队,纷纷登场亮相。
造反派,保皇派,一时间双方对垒,从唇枪舌剑口诛笔伐的文斗,迅速发展为棍棒相持互相对垒大打出手的武斗。
香姨所在呼一师(保皇派),她们班的同学一向以学习为中心,遵纪守法,爱校如家,以多学知识本领为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市的呼三师(造反派),当年是造反先锋,一度成为呼市高校的最强势力。两派斗争一度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斗争残酷激烈,学校一片狼藉,一时歪风邪气占领了上风,爱学习,想学习的许多同学在此期间,身临其境,深受其害。
香姨在文革混乱年代,没有荒废学业,抽空学习一些大三大四年级的课程,没有丝毫懈怠,她孜孜不倦地学习精神,受到科任老师的赏识,有些正义权威的老师,趁混乱空荡间隙,为她们爱学习的学子提供学习机会,同时为她辅导课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小生长在农村的香姨,在她坚强不屈,努力刻苦的学习攻读下,学业成绩,学习知识一直保持先进行列。
香姨深知她念书不易,缺吃少穿的农村,向来是贫穷落后,爹妈省吃俭用,才把自己供书识字到呼市念大学,自己岂能混同于社会上闲杂人等,不务学业,搞什么拉帮结派,打砸抢,不学无术,如何面对年事已高的父母双亲?看着自己长大的父老乡亲?
家庭出身,造就香姨好好学习,努力奋斗,立志成材。
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学校逐渐走上了正规,复课闹革命成为主流。
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教学标准。
香姨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没有荒废学业,没有浪费时间,她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内蒙农牧学院。七十年代,香姨是首批大学本科毕业生。
耀眼的学历名头,丰富的知识学绩,德智体全面优秀的档案记载,让香姨成为了当时最亮眼的名牌大学生香饽饽。
学校毕业后,香姨走进了社会实践这所大学校里,从小寒门出生的香姨,匍下身子,谦虚学习,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和身边的老百姓一起摸爬滚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在工作实践中,香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社会这座大熔炉里,被锤炼得又红又专,逐渐地成熟起来。
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才华逐渐有了施展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党和政府重点培养的对象。
九十年代初期香姨经组织推荐,群众选举,当选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副旗长,如愿以偿走上了领导岗位。
香姨在副旗长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六年,她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人民谋利益。经常深入农村牧区,访贫问苦,为农牧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成为了一心为民的父母官。
香姨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为人清廉的执政理念,两袖清风的思想觉悟,深得广大农牧民的喜欢爱戴。
六年的副旗长履历,让老百姓永远记住了她——陈德华。
香姨就是从黑土坡小山村飞出的金凤凰,小名香香,大名陈德华。
四子王旗大名鼎鼎的陈德华女士,在副旗长这个岗位上干了六年后,被委任为四子王旗旗委副书记。
在副书记的岗位上,工作出色,业绩不凡,她分管的文教卫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广大农牧民的认可。
如今陈德华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八十高龄的她,容颜不老,身体健康!耳聪目明,一副强壮的体魄,让她幸福喜悦的笑容时常挂在脸上扬在眉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