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在全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作为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当中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被收录在了小学的语文课本当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课本上写道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免受日军的屠戮,将他们引到狼牙山的绝壁,最终以跳下悬崖而告终。按照常理来说,普通人在跳下高高的悬崖之后势必难以活命,所以在无数人的印象当中五位战士全都成为了壮烈牺牲的烈士。
但是实际上五壮士当中,其中有两人因为悬崖当中横生出来的枝杈所阻碍,在跌落悬崖之后并未失去生命,这两位幸存的战士便是葛振林和宋学义。
不仅如此,在获救之后他们经过辗转回到了部队,并最终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那么葛振林和宋学义两位战士在跳崖之后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英雄的后半生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谈及狼牙山五壮士,就得先从全面抗战所讲起。
1937年,筹谋已久的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在北平城外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挑衅,忍无可忍之下中国军队奋起反抗,而这也正好给了日本人将冲突扩大化的理由,由于早有预谋,日军已经在冲突地区附近囤积重兵,等到枪炮声一响各军种部队便齐齐向北平城逼近,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虽然当时驻守北平的29军奋起抵抗,但这座古城最终还是难逃沦陷的命运。
战争的车轮一旦旋转起来便根本无法停止,卢沟桥事变之后由于北平的陷落,华北地区瞬间门户打开,从日占区至中原腹地再无天堑可言。
从历史上来看,华北的丢失往往也意味着中原面临着危急存亡。关键时刻我党号召全国各方武装势力暂时搁置过去的矛盾转而共同构建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我党也主动向蒋介石方面示好并将红军部队改编成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其中八路军则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和日军进行殊死搏斗。

在抗战初期我军大都以正面阵地战的方式来和日军进行对抗。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有着平型关大捷这样的经典战例,但由于日军和八路军之间在单兵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军的伤亡数字一度居高不下,甚至有着全军覆没的风险。
关键时刻八路军在毛主席思想的指导下改变过去曾经“硬碰硬”的思路,而是将队伍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对其进行杀伤和袭扰,除此之外我军还在敌人腹地建立起密切联系群众的抗日根据地,以军民联合的方式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所诞生的。
作为三省交界之处,晋察冀地区的群众自全面抗战爆发以来饱受日军铁蹄的践踏,所以他们对于日本侵略者也是存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晋察冀根据地也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周边的青壮年纷纷踊跃报名参军使得当地八路军队伍进行了数次扩编,这其中狼牙山五壮士所在的晋察冀军区一军团第一团七连就是八路军队伍在此得以发展壮大的辉煌结果之一。

马宝玉等人所在的七连六班士兵大都来自于山西和河北一带,由于日本人的到来使得当地民不聊生,在国仇家恨的情绪之下他们来到了八路军队伍当中。由于他们对晋察冀一带的地形极为熟悉,所以当我军以敌后游击战等战术同日本人进行周旋的时候,作为当地人的战士们往往能够发挥不俗的作用,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全班的战士展现出来了积极的面貌并且多次受到了团领导和军分区首长的表扬。
然而战争时期很多东西往往都是瞬息万变的,晋察冀军区乃至全体八路军队伍在不久之后很快经历了一次事关存亡的危机时刻。
从1941年开始,冈村宁次接替多田骏成为了日军在华北的最高指挥官。和热衷于主力决战的多田骏不同,冈村宁次此人为人极为深沉老辣且对中国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在他对华北地区的军事形势进行了分析之后,推翻了多田骏此前粗放式的占领模式,转而采取了对于抗日根据地进行块状切割和消灭的方式。

八路军之所以能够在日军占领的敌后从容进行抗敌,很大程度在于当地百姓的帮助,这就为全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撑,即使一支队伍损伤惨重也可以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之下迅速恢复元气乃至补充满兵源。
针对于此冈村宁次一面在军事上持续给八路军以压迫,另一方面则利用碉堡和铁丝网将原本根据地分割成块状,在使得根据地支离破碎各自不能相顾的同时大肆屠杀抗日群众,这这条毒计之下华北抗日军民可谓举步维艰。
在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冈村宁次调集重兵向八路军总部以及重要机关发起攻击,试图以“斩首行动”的方式一举清除华北抗日武装,不得已之下我军相关部门只得在掩护之下进行转移。
1941年9月份,在日军又一轮扫荡之下,七连战士所在的部队接到掩护机关同志和附近群众抵达安全地带的任务,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等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便在其中。

9月23日这一天,六班战士正在河北易县一带掩护十余名老乡穿过敌人的封锁线,然而由于敌人过于密集,在穿过其中一道封锁的时候被进行扫荡的日伪军所发现,随即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虽然八路军战士在此过程当中展现出来了英勇无畏,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有着较大的差距以及战士们要顾及老乡的安全,所以很快就处于了下风,在在数位战士中枪倒下之后,六班全班只剩下了班长马宝玉等五人。
眼前他们有着两个选择,一是靠着对于地形的熟悉和剩余的武器弹药找准敌人包围的薄弱环节突围而去,另一则是故意暴露自己将敌人引开,为老乡们争取一线生机。
靠着几人的战斗力以及当地的地势,五个人完全可以用第一种方式从容突围,但作为人民子弟兵,他们绝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老百姓进入敌人的虎口里,所以班长马宝玉果断下令战士们主动暴露自己吸引敌人火力为老乡们争取突围时间。

说罢马宝玉首先向敌人开枪,在猝不及防之下敌人被打倒两人,而在看到眼前八路军仅有寥寥数人之后,兴奋的日伪军指挥官认为抓到了“大鱼”,哇哇直叫地领兵向几人冲来。老乡们大多是老弱妇孺,行动不便的他们只能从平原逃离,这样一来五人自然要将敌人引到远离平原的山区。就这样马宝玉带领战士们且战且退,将对方引到地势险要的狼牙山之上。
由于敌人想要了解我军反扫荡的整体部署,所以他们妄图采用抓俘虏的方式得到这些信息,但信仰坚定的五位战士怎么会让敌人的诡计得逞?
在上山的过程中他们直接将敌人引到狼牙山主峰的绝壁,在打光了最后的子弹之后,五位战士义无反顾地跳下了悬崖,由于山势实在过于险峻,日军也无法印证五人的生死,只好悻悻而去。
从狼牙山主峰的高度来看,从这里跃下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但由于时值初秋,山间有着许多茂密的植物枝杈横生出来,所以尽管班长马宝玉,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在跳崖之后壮烈牺牲,但副班长葛振林和另一位战士宋学义却由于植物枝杈的缓冲减缓了下坠的力道,最终得以存活。
重伤的两人在彼此搀扶一点点挪到山间小路上。天无绝人之路,在第二天凌晨附近八路军的侦察部队发现了满身是血的二人,在将其抬到野战医院进行救治之后,葛振林和宋学义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很快,六班五位战士舍生忘死的事迹传遍了全军,在受到军分区表彰的同时上级也为他们赋予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光荣称号。由于他们立下了大功并在全军当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所以经过八路军司令部方面的批准,决定派狼牙山五壮士当中幸存的葛振林和宋学义前往延安的抗大学习,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宋学义和葛振林开启了自己新一段的人生。
在从悬崖之上飞身跃下后,宋学义在落地时腰部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虽然他在军医的及时医治之下保住了性命并止住了外伤,但腰伤却成为了伴随他终身的病痛。
在进入延安抗大之后,宋学义希望通过深造学习更多的军事理论知识从而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不时发作的腰伤却带给了他无尽的折磨。无论是在课堂之上还是在夜晚的睡梦当中,他时常会因为一阵钻心的疼痛而醒来,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为了不对抗大的整体教学进度造成影响,宋学义在入学数月之后向组织提出了退学申请,在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后组织也同意了他的休养申请。
由于身体的不便,在随后的日子当中宋学义没有再回到一线部队,为了不给党和人民添麻烦,建国之后他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沁阳以务农为生,后来当选本村支书为家乡父老做出贡献。为了不给当地添麻烦,他在担任村支书期间也从来没有向别人主动提及过自己的壮举,即使在“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传遍全国的时候,他周遭的亲友也不会将他和伟大的战斗英雄所联系。
由于重伤所带来的身体机能受损,宋学义在1971年离开了人世,直到离世之时这位战斗英雄还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

和早早离开部队的宋学义不同,另一名五壮士的幸存者,副班长葛振林则在其后多年依旧延续了自己的军旅生涯。由于在坠崖时候所受的伤较轻,所以葛振林在之后被伤痛的困扰并不严重,宋学义中途离开抗大之后,葛振林作为五壮士中的“独苗”,完成了在抗大的学业,他在回到队伍之后参加了全面内战以及抗美援朝等战争,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做出来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时期,葛振林主要在湖南军区负责后勤工作,先后担任省军区警卫团后勤副主任和军分区后勤副部长等职,1966年8月离休。为了表彰其做出的巨大贡献,军队总部特批他在退伍之后享受正师级的待遇。晚年的葛振林依旧没有闲下来,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在全国各地进行演讲,提醒国人不要忘记战争岁月。
无论是葛振林还是宋学义,他们在战争年代为国家民族付出了自己的血与汗,在年迈之后仍旧坚持高风亮节,一如既往地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任何角度来看狼牙山五壮士都是我们一辈辈人的楷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