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姜嫄踏个大脚印就怀孕而生下儿子来,不论古人传得有多神奇,想必而今相信的人定然越来越少。揭去神秘的面纱,史实就简单了:就是有位姜氏女与人野合而生个儿子。她感到羞于见人,就把孩子扔掉;又出于母亲的仁慈之心,再把孩子抱回来,如此而已。弄明白了这一点,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她绝不可能是帝喾的元妃,弃的父亲也绝不可能是帝喾。由第二个问题又引出第三个问题:弃绝不可能是舜帝朝的重臣,舜当然也不会赐他姓“姬”。
既然弃是姜氏女的私生子,他怎么酷爱农耕呢?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弃本人并不爱农耕,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农耕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特别是古公亶父迁到周原后,那里具备良好的农耕条件,周人就渐渐以农耕为主了;把后人的功绩移到先人头上,弃就成了酷爱农耕者。二是他本人确实是自幼爱农耕,这就可以大致推知:与姜氏女野合的男人是秦人。当时秦人在渭水平原种植,姜人在北山游猎,庄稼成熟了,大人小孩儿得势都想去偷一把,这太平常了。一个小女孩儿去偷庄稼,被看庄稼的秦人逮住,并趁机与她发生关系,这也是很平常的。姜氏女在本族中做这样的事是不禁止的,不然,姜氏就没法发展;而与秦人交合,肯定本族人不能容忍。故姜氏女因找不到与她交合的男孩子,就只能谎称自己是踏个大脚印怀孕了。这又用到一句常话: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秦人是农耕民族,弃在骨子里就喜欢农耕。
后一种可能较前一种可能要大得多。因为《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
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公子兰,姞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先纳之可以亢宠。
这是郑臣石癸与同僚谋立公子兰为太子时说的话。大家都清楚《烛子武退秦师》,晋文公重耳在逃亡时路过郑国,上卿叔詹劝郑文公好好招待重耳,并说:天命在重耳,必将得国。此时的晋君是重耳的弟弟晋惠公,郑文公怕惹怒晋惠公,坚持不招待。叔詹又劝:不招待会惹得重耳生气,不如诱而杀之。郑文公大笑:“你刚说过天命在重耳。要是有天帝保佑,我能杀得了他嘛!”
正是叔詹的这个建议,彻底激怒了重耳,待他得国后,就与秦穆公合围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说退了秦师,但晋师是说不退的。没办法,郑文公杀叔詹以求和,此时,郑文公一个名兰的儿子已逃到晋国,晋文公的另一目的就是令公子兰为太子,这样郑就能长久依附晋国。石癸察知晋文公之意,就说了上述那番话。
此语在文字史上非常重要,“姞,吉人也”是有史载以来第一次解字。同时也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它透露出弃的正妻为姞姓女。并由此推出:姬、姞相配,子孙繁盛。当然,最后才是石癸的目的:公子兰是姞姓女生的,必当国君,子孙必盛;纳他为君者,必得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