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名字王姓博子,男孩名字王什么博

第五章 宦海沉浮

男孩的名字王姓博子,男孩名字王什么博

王导和郗鉴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太傅,一个是王羲之的伯父,一个是王羲之的岳父,而他们有个共同点,都非常欣赏王羲之的才干和人品。

这天,郗鉴又去王导府上清谈,聊聊天下大事,说说家长里短。不一会儿就聊到了王羲之身上。

“我的小孙子,你的小外孙,甚是想念啊。”王导喝口茶,悠悠地叹口气。

“是啊是啊,这阵子太忙,小外孙都快百日了吧?”郗鉴说,“孩子百日他们会摆酒,我们无论多忙,都该参加。”

“赞成。”王导一击掌,“顺便做做逸少的工作,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的自己人都不肯出山,说出去被人笑话。”

“我也正有此意。孩子百日宴以后,把他们一家子都弄到建康来。”郗鉴狠狠一敲桌子,“抬也要抬过来。”

果然,过了几天,王玄之的百日宴请帖到了。王导和郗鉴急忙向皇帝告了假,带着家人往会稽一路奔驰而去。

时值盛夏,骄阳似火。马车一路狂奔,郗鉴还不住地提醒马夫快点再快点。夫人忍不住笑他,“这么急着要见外孙啊,有本事飞去好了。”

从建康到会稽足足六七百里,一般马车要跑五六天,他们第四天上就赶到了,把两位夫人累得够呛。下车的时候,都直不起身子。

王羲之、郗璿抱着孩子已经在门口等候了。见到孩子,两位夫人腰也不疼了。郗鉴夫人比较年轻,眼疾手快一把抢着抱过孩子,王导夫人伸出的双手只好停在了半空。

“呦呦,这孩子真俊呐。”郗鉴夫人赞不绝口,又给王导夫人看,“你看看,白嫩白嫩的,像你们家的种。”

王导夫人说:“我看更像璿儿,你看着鼻子、眼睛、嘴巴,活脱脱一个小美女。”

“男孩子好不好?”

“我是说他长得漂亮。不行啊。”

看到俩人像要吵起来的样子,王导急忙上去打圆场,“二位夫人,进屋吧,这么大热的天。”

众人有说有笑,鱼贯而入。

宴会还没有开始。王羲之请两位长辈落座喝茶。很快三个人就进入了正题。

“逸少啊,你今年24了吧?”王导明知故问。

“是的伯伯。”王羲之毕恭毕敬回答。

“如今当了父亲,也是一家之主了,应该有份正当职业了啊。”王导不止一次给王羲之安排过工作,但是王羲之态度很坚决,不干!所以,王导仍然用商量的口吻给出了建议。

“伯伯说的是。”王羲之在王导面前永远都是恭恭敬敬的,“但是侄儿才疏学浅……”

没等王羲之说完,郗鉴炸雷般的声音响起,吓人一大跳:“别叽叽歪歪的废话了,我们俩腆着老脸都求你到这份上了。今天,你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由不得你了。”

郗鉴夫人听到郗鉴这么大声,以为出什么事了,赶紧过来埋怨道:“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吗?你这么大的官,别把逸少吓坏了啊。”

“没事,弟妹。”王导说完,面朝王羲之,“逸少啊,你岳丈都发脾气了,你表个态吧。”

王羲之忙站起来向郗鉴、王导作揖,“岳父、伯伯,我听从就是了,别生气了啊。”

王导、郗鉴如释重负,“这就对了吗,”王导拉着王羲之的手,“在朝廷里除了皇帝,就是我和你丈人官最大了,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己人都不肯出来帮忙,大臣们都嘲笑我们无能啊。而且,国家正缺你们这样的青年才俊,机不可失啊。”

“茂宏兄,我看让这小子去你手下做个秘书郎吧,跟着你学学怎么为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郗鉴做事一贯三下五除二,不像王导说话做事温文尔雅、罗里吧嗦。

“到我这里,人家会不会闲话?”王导有些犹豫。

“举贤不避亲。”郗鉴一挥手,“谁敢?”

王导对王羲之说:“你丈人的话听到了吗?行不行?”

王羲之又做了个揖道:“侄儿愿意。”

“妥了。”郗鉴腾地站起来,“宴会快开始了,我们上桌。”一手拉过王导,一手拉着王羲之,“今天高兴,喝个痛快,不醉不休。”

果然,这一顿,三个人都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

送走伯父和岳父后,王羲之收拾了几天,带着家人出门。最开心的是郗璿,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

抵达乌衣巷,王羲之熟门熟路找到了王导的家。晚上,三大家子济济一堂,开怀畅饮,畅谈未来,其乐融融。

安顿妥当后,王导带着王羲之上朝去见晋成帝司马衍。王导把上朝的礼仪告知了王羲之。所以王羲之一见皇帝就跟着王导跪拜叩首,口呼“万岁”,礼节周到自然。

临朝的庾太后在大殿之上说:“两位爱卿起来吧。”

“谢陛下,谢太后。”王导和王羲之缓缓站起。七岁的司马衍早已耳闻王羲之的名声,今日目睹真人风采,连鞋子都不穿,赤着脚跑下殿,看着王羲之喊:“你长得好高啊。”

“谢陛下。”王羲之不得不躬身和皇帝说话。

王导也谢过,道:“太后,我想安排逸少在朝廷当个秘书郎,先见见世面。”

“秘书郎?太委屈我们这位天下闻名的大才子了,至少四品。”太后一高兴,一个四品职位就送给了王羲之。

王导、王羲之急忙下跪,“谢太后恩典。”

秘书郎是中书省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主要承担编修国史任务。晋惠帝时起,改属秘书监,又叫大著作郎。新进的秘书一般从校对开始,称“正字” ,只是九品芝麻官。四品相当于中书郎最高职务了。

那时的中书省由大将军庾亮兼任,其妹庾文君嫁给司马绍(晋明帝)为妃。王敦之乱时,以左卫将军协同王导、郗鉴平叛。晋成帝即位后,庾亮权力更大,又年轻气盛连王导、郗鉴都要让他三分。

王导带王羲之拜见庾亮。庾亮姿容俊美,善谈玄理,举止严肃遵礼,温文尔雅。见到王羲之,惊为天人,似乎有些自惭形秽。坐下清谈,王羲之见解独到,引经据典,说得庾亮频频点头。

“没得说了,”庾亮以佩服的口气道,“我大你十几岁,能不能叫我一声大哥啊?”

王羲之喜出望外,他也十分钦佩庾亮的学识、风采,能引为知己、结为兄弟自然求之不得。他急忙跪下行礼,“大哥在上,请受小弟一拜”。庾亮也跪下来回礼。王导目睹此景,甚为欣慰。

王羲之虽为四品,但做事仍然从正字开始。正字就是把奏疏、文献中不规范、难认读的字找出来,用正楷标注,以便下道工序校对。以王羲之的能力,不过小菜一碟。他标注过的文件交到校书郎手上,校书郎眼睛一亮,那字太漂亮了。中书郎一共也就七八个人,大家都以王羲之为荣。回家说和王羲之是同事,家人无不叫好。

王羲之做正字,如鱼得水,工作量常常不够他干的。闲下来,他便研习书法,给朋友写书札,互通信息。那时的纸张死贵,所以书札往往了了十数字,问候一下,通报状况而已。

很快,同事们都成了王羲之的粉丝,书法水平突飞猛进,工作质量进步很大。庾亮很是高兴,一得空就请王羲之喝酒、清谈。

但是庾亮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又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大失人心。327年,庾亮不顾王导、郗鉴反对,执意征召流民统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建康沦陷。庾亮只好出逃浔阳

苏峻把持朝政,惨无人道,唯独对王导礼仪有加。部下劝他杀掉王导,他也不肯。王羲之一家也因此得以幸免,他们逃回会稽。司马昱不久前从琅琊王改徙会稽王,他们家听说后便来请王羲之做王友,即王之师友。这是朝廷专为诸王设立的职位,相当于王府的三师三公,一般多以才学出众、品行高洁、声望卓著的人物担任,一般为六品,王羲之仍为四品。

司马昱出生于320年,这时还是个孩子。以王羲之的才学,教个小屁孩自然不在话下。历史、文学、书法,王羲之样样精通。王羲之一边带司马昱读书,一边带他游山玩水,把司马昱伺候得服服帖帖,王羲之自己也从此落下了纵情山水的毛病。这段经历在王羲之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郗鉴一直据守北疆边境。苏峻作乱后,他设立坛场,宰杀白马,与三军一起对天盟誓:“贼臣祖约、苏峻不灭,决不退缩偷安。有谁违背誓言,天神不容!”三军士气大振。又派人联络庾亮、温峤,推举陶侃为盟主,郗鉴加都督扬州八郡军事。郗鉴率众渡江,在茄子浦与陶侃会合,与叛军对垒。不久苏峻堕马被杀,叛军终于失败。

苏峻之乱平定后,郗鉴以功升任司空,加侍中,风光一时。王导参与辅政工作,对自己委任将领的犯法行为多容忍,陶侃曾打算起兵废掉王导,郗鉴坚决反对而作罢。

329年二月,成帝来到温峤的船上,庾亮进见成帝,跪拜谢罪,请求将自己免职,准备带全家远投山林。郗鉴拿着成帝亲手写的诏令安慰他说:“这是国家社稷的灾难,不是舅舅的责任。”

庾亮又上疏说:“祖约、苏峻肆行凶逆之事,罪过由臣引发,即便寸寸斩割屠戮,也不足以向七庙的神灵谢罪,不足以平息天下人的责难。朝廷又有什么道理再将臣与他人相提并论,臣又有什么脸面跻身于人伦呢!希望陛下即便是赐降宽宥,保全臣的头颅也就行了,对臣还是应当抛弃不顾,让臣自生自灭,那么天下人便能粗知劝善罚恶的纲要了。”

成帝又下诏安慰,庾亮想遁逃于山水之间,自暨阳向东走。成帝让有关部门挡住舟船。庾亮无计可施,请求在外镇效命,于是出任为持节,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庾亮推辞不过,最终接受这一堆的头衔,出镇芜湖

同一时期,朝廷任命王羲之为临川太守。他只得携家人赴任。临川任上,王羲之兢兢业业,清理积弊,勤求民隐,为民请命,享誉一方,展现出他的政治才华。在临川,老二王凝之出生,是为喜;但母亲病逝,是为悲。幸有夫人郗璿陪伴,让他得到安慰。

331年正月,母亲去世后,王羲之向朝廷告假,丁忧三年。朝廷另派庾怿补王羲之的缺。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逝世。朝廷任庾亮为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庾亮移镇武昌。

庾亮听说王羲之在临川,便写信邀请他到武昌任职。相比武昌,临川位于江南腹地,天高地远,交通不便。尤其王羲之与庾亮有兄弟之谊,又多次听丈人说起庾亮的高风亮节,多年不见已是十分想念。

接到庾亮的信,王羲之丁忧期刚满,早已心向往之。一家人告别母亲的坟墓,乘船西上武昌。

船靠码头,庾亮已经带着一帮随从等候多时了。庾亮的人七手八脚把王羲之的家什搬上了马车。王羲之他们空着手上岸。

一晃七八年,王羲之看着庾亮,庾亮看着王羲之,两人劫后余生,百感交集。

“大哥,”王羲之喊了一声,眼泪就下来了,“你两鬓斑白,这些年受苦了。”

庾亮抱着王羲之,抹抹眼睛,“我的好兄弟,真的想死我了。”

王凝之已经会走路,庾亮摸摸他的头,王玄之、王凝之都叫庾亮“伯伯好。”

庾亮笑意连连,“好乖,好乖”,看看郗璿,“这些年有劳弟妹了。”

“大哥辛苦。”郗璿回道。

不多时,众人到了庾亮府上。安顿妥当,自然是大喝一顿给王羲之洗尘。

庾亮请王羲之给自己当参谋,职务叫参军,属于亲信。干了一年,升为长史。边郡太守长史,可以掌管兵马,既是参谋长,也可领军作战。

庾亮出自河南颍川望族,有五兄弟,他老大,老二庾怿、老三庾冰、老四庾条、老五庾翼,大多有雄才大略,爱好书法,尤其又是皇帝的大小舅子,在当时与王氏、郗氏平起平坐,甚至更具实力。正因为有靠山,庾亮兄弟看不惯士族无法无天,推行严厉执法,逼得苏峻造反。

庾亮在武昌老实了一段时间,眼看国家形势稳定,他又想解决朝廷痼疾,写信给郗鉴,说王导纵容士族违法乱纪,应当罢免。郗鉴和王导是俩亲家,也不像庾亮那样迂腐,劝他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至刚易折,不同意他的方案。

王羲之整天和庾亮兄弟一起,不免受到影响,也天真地认为伯父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坏人。那时候,庾氏和王氏势同水火,而王羲之却站在了庾氏这条船上,有点匪夷所思。王导虽然贵为丞相,对庾亮和这个侄儿的一根筋也并不计较。也许他心里是欣赏这样的执著和嫉恶如仇的,只是对他们的政治幼稚感到无可奈何。

这期间,王羲之又生了老三、老四。人丁兴旺,庾亮视如己出,喜欢的不得了。

快乐的日子过得很快。339年,后赵皇帝石勒逝世,庾亮见状,产生了收复中原的想法,于是将豫州刺史之职授予辅国将军毛宝,让他与西阳太守樊峻领一万精兵,共守邾城。又任命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率部曲五千人进入沔中。庾亮之弟庾翼任南蛮校尉、南郡太守,镇守江陵。任命武昌太守陈嚣为辅国将军、梁州刺史,进入子午道。又派偏师伐蜀,进入江阳,擒获成汉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将他们押送京师。庾亮则率十万大军,据守石城,为诸路大军后援,向朝廷上疏请求北伐。成帝让群臣商议此事。

当时王导和庾亮的想法相同,而郗鉴认为物资准备不充分,不可贸然行事,太常蔡谟也认为石虎不是庾亮能够对付的,此事便作罢。

不久,后赵大军进犯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援,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及时派兵。同年九月,邾城失陷,毛宝、樊峻投水而死。庾亮只得又向成帝谢罪,请求自贬三级,降为安西将军。朝廷下诏让他恢复原职。不久,又拜他为司空,其余官职依旧,庾亮推辞不受。

从指挥的战争看,庾亮属于志大才疏之人。虽然品质优秀,但带兵打仗并不内行。王羲之虽身为幕僚长,但庾亮刚愎自用,很难听得进他的意见。从此,王羲之对北伐的困难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对王羲之来说,339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北伐失败,庾亮忧愤成疾,王导、郗鉴相继离世,连续的失亲之痛让王羲之悲愤不已。在给亲友的信中,他不止一次流露出这种情绪。

第二年正月初一,朔风怒号,天寒地冻。庾亮熬过了除夕,终于油尽灯枯,在满怀的不甘中撒手人寰,年仅52岁。他的一生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内没能实现正本清源的方案,外未能达成恢复中原的理想,一腔热血终化为一缕青烟。

庾亮弥留之际,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极力向朝廷推荐。可见,王羲之在庾亮心中的地位,也证明两人的友谊非同一般。也因此,作为共事近20年的兄弟,庾亮的去世令王羲之备受打击。直到第二年九月,服丧期满,王羲之在给友人的信中仍然痛彻心扉。“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及书不具。羲之报。”《敬伦帖》又名《九月三日帖》,是王羲之行书名帖之一。4行,41字。高29厘米。短短数十字 ,语无伦次,呼天抢地,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不久,王羲之的同龄堂兄王允之被朝廷任命为江州刺史。江州离武昌不远,作为庾亮的继任,王允之常常与王羲之共事,兄弟俩之间亲密无间,渐渐地,平复了王羲之受伤的内心。

然而,王羲之的移情别恋却让庾氏兄弟很不爽。他们原本和王羲之觥筹交错、高谈阔论、交流书法,结下了很深的感情。王羲之的离去,让他们迁怒于王允之。

342年正月,担任豫州刺史的庾怿特地让人送了一坛酒给王允之。王允之觉得事有蹊跷,把酒给家里的狗喝了。很快,狗就被毒死。王允之大为惊恐,把此事密奏给晋成帝。皇帝大怒,把庾怿叫去骂了一顿:“大舅(指庾亮)已经把天下搞得大乱,你小舅也想学吗?”事情败露的庾怿羞愧难当,回到家便饮鸩自杀了。

又失一位好友,王羲之又气又痛,他没想到庾怿如此任性,以致丢了性命。

七月,王允之的堂兄弟王恬(王导次子)为父守丧期满,被起用为位置较偏远的豫章郡南昌)太守。王允之闻讯后自请卸去江州刺史之职想转授于王恬,以表示自己对执政的中书监庾冰的不满。庾冰便任命王恬为吴郡内史,同时解去王允之江州刺史之职,改授为卫将军、会稽郡内史。江州刺史一职由王羲之继任。

王允之郁郁寡欢,到十月甲午日逝世,享年四十岁。

当上了封疆大吏,王羲之理应大展宏图。然而亲友连续离世让他心力交瘁,政治斗争也让他很不适应。当年十二月,他辞去刺史职位,带着家人回到了会稽老家。

在会稽,王羲之重新活回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他教子女读书写字,和郗璿研究书理,带朋友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344年,最小的儿子出生,王羲之给他起名王献之。王玄之生于326年、王凝之生于334年、王涣之生于336年、王肃之生于337年、王徽之生于338年、王操之生于340年,女儿王孟姜生于330年前后。到这时候,老大王玄之和女儿孟姜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所以王羲之夫妇一边要忙着张罗子女的婚事,一边要照顾幼年小儿,事儿一忙,基本就顾不上国家大事了。

另一方面,朝廷却并没有忘记王羲之。王羲之多才多艺,从政以后勤勤恳恳,同事之间关系融洽,百姓称赞,美誉远播,是东晋一朝不可多得的人才。朝廷多次召他为官,一会儿让他当侍中,见没动静,又许他吏部尚书,他仍然不肯赴职。吏部尚书等于如今的组织部长,是朝廷重臣,可见皇帝和公卿大臣对王羲之寄予厚望。

眼看王羲之不肯就职,朝廷以为他嫌官小,又授予他护军将军,官秩二品,堪比如今的军委主席,王羲之又一口回绝了,一点面子也不给。

347年,扬州刺史殷浩一向欣赏王羲之,特地写信劝王羲之:“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苦口婆心,已经是乞求的姿态了。“你要是不出来,清明国家怎么能够实现呢?”

看来再不出山是躲不过去了。王羲之给殷浩回信道:“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表明自己确实不想当官,连王导叫他去都不听,有他写的手迹为证。特别是忙于应付子女婚事,更是产生了退隐江湖的想法,亲友们都很清楚啊。

不过,话锋一转,王羲之表明了国家需要、在所不辞的决心,“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汉末使太傅马日?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

恭敬不如从命,王羲之当上了护军将军,和殷浩、桓温等共襄国是,成了朝廷重臣。当时,桓温连战皆捷,势头正猛。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有意培植殷浩、王羲之与桓温抗衡。

王羲之与殷浩关系密切,感情深厚。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并不意气用事、以私废公。王羲之多次劝殷浩和桓温加强团结,一致对外。但殷浩认为那是幼稚之言,并未放在心上。

所以,在朝廷上,王羲之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夹在桓温与殷浩之间左右为难,桓温把他当对手防着,殷浩认为他立场不坚定对他也不放心。混了几年,350年,已经48岁的王羲之请求外放,到宣城做太守。皇帝没有同意,任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这下正中王羲之的下怀。估计这是殷浩的主意。正巧会稽内史王述丧母,去职守丧。既然中央不想呆,不如干脆回老家,既能照顾一家老小,又给父老乡亲做点贡献,两全其美。

内史,就是太守。王羲之一举成为会稽郡的主官、一把手,加上王氏从中央到地方的实力以及他本人的号召力,在王羲之的身边迅速集结起一批名流。老朋友、蛰居东山的谢安来了,王羲之想让他一道上班,谢安拒绝了;同为庾亮参军、时任建威长史的孙绰来了,王羲之喜出望外,上报朝廷把他调到身边担任右军长史。工作之余,王羲之和他们游遍会稽山水,清谈服食,修道求仙。这期间,王羲之心情舒畅,书法艺术又有新的突破。

永和九年,也就是353年。胸怀天下的谢安和王羲之组织了兰亭盛会,意在调和把持朝政的庾、殷、桓家之间的关系。没想到,他们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几位大臣都认为这是政治上的幼稚病,明里不说,分别只派了手下或子女应付了事。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政治目的没有达到,兰亭盛会却开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盛会,至今未衰。尤其王羲之酒后一挥而就的《兰亭序》更是有如天外飞仙,彪炳千秋。

作为地方主官,王羲之工作业绩同样十分出色。354年,东土大旱,会稽出现罕见饥荒,甚至传说出现了人食人的惨状。王羲之没等到朝廷同意,开仓放粮,缓解饥荒。同时上疏朝廷要求减免过重的赋役,得到准许。他巡检诸县,发现仓督监守自盗数以万计。王羲之义愤填膺,立即上书朝廷,杀一儆百。他带头戒酒,并禁止造酒、卖酒,节省粮食上万斛。建议朝廷减轻刑名,防止逃亡,充实都邑人口。还组织人力整治漕运,疏通扩建了浙东运河

都说月盈则亏。正在王羲之忙忙碌碌、志得意满之际,让他深感耻辱的事情发生了。这年,他一向认为没什么才干的同族兄弟王述丧期已满,代替殷浩为扬州刺史,加封征虏将军。而会稽郡归扬州管辖。这么一来,才干不如自己、同年龄但小月份的王述反倒成了他的上级。

王羲之知道后,气不打一处来。为避开王述的领导,他上疏朝廷想升会稽郡为越州。但是,独揽大权的桓温不但没有同意,还嘲笑他是痴人说梦,朝廷上,大臣们听说了也是一阵嘲讽,令王羲之大失所望。王述当了刺史后,不停地派人督查会稽郡的各项工作,搞得王羲之疲惫不堪。

在给朋友的信里,王羲之大发牢骚。“此郡之弊,不谓顿至此。诸甫滞非复一条,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吾无故舍逸而就劳,叹恨无所复及耳。复人事请托,亦所未免。小都冀得小差,顷日当何理?”(《此郡帖》)

《此郡帖》是王羲之名帖之一。意思是这个会稽郡的情况实在是不好,没想到竟然差成这样了。各种纰漏很多,拖欠朝廷税款不止一次了,我一个人在这里实在不知道怎么治理。这样的事情不是我这种庸才能治好的。我平白无故地舍去安逸而让自己劳累,再怎么叹气后悔也没用!而且烦人的人事请托也不少啊。小心翼翼谋得个小差事,整天理不出一个头绪。

这封信应该是给朝廷高官朋友的,可能正是桓温。王羲之心里想的是干不了了,实际上是希望朝廷关照。文人的毛病就在这里,想施展一番抱负,又受不了委屈。王羲之随手写来,却饱含情绪,沉郁顿挫,力透纸背。在草书的回环往复中,时刻不忘用笔的方圆转折,因顿笔时而出现的圭角,是其最大特点,避免了草书绵软的问题。历代都把《此郡帖》当作草书经典。

实在受不了这份窝囊气,王羲之回家,把心头的闷气撒向儿子:“我比王述,不差分毫,而今官位悬殊,都是你们不及王述的儿子王坦之造成的。”

郗璿不以为然。“王述当会稽内史就是你的前任了。至于说才干不如你,那也不过是知识结构的差异。他的情商可比你高,哪像你动不动就发脾气。”

郗璿说的是王述曾经被谢奕公开场所一顿痛骂。王述尽管气得发抖,但他不露声色,站直身子面朝墙壁一言不发,直到骂他的人离去。大家都表扬他的涵养。

“什么涵养,怂块头。”王羲之痛骂,“当初他做宛陵县令,大肆收取贿赂,被查出1300多次。要不是王导包庇,他早进去了。”

过了春节,愤怒的王羲之写了一封辞职信寄给桓温,说自己身体有病,干不了。不等新官接手,他就挂冠而去,让那些手下目瞪口呆。

三月,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王羲之写了一篇誓文,并到父母墓前郑重宣读,发誓不再做官。唐人笔记说,《告誓文》墨迹在唐朝时还在。

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夭,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 。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踰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容得也。信誓之诚,有如皎日。

从内容看,王羲之痛心疾首,发的誓非常毒,显示了他永不回头的决心。

王羲之的宦海生涯就此终结。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迎接他的,正是长达5年的山水逍遥,直至他的生命尽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58376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