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姓名人辈出,千姓名人辈出排行

千奋勇,男,蒙古族,1930年11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川掌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13岁那年,由于兵荒马乱,年景歉收,故乡再也呆不下去了,父亲便将一孔土窑洞卖掉,将几亩薄地租给他的拜把子穷苦兄弟郝维林,携全家离开老家川掌,来到札萨克旗(今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附近安家落户。父亲为有钱人家揽工受苦,千奋勇给人家放牧骆驼。

1945年,按照父亲的安排,15岁的千奋勇携曾祖母回到了老家川掌,而父亲和继母仍就在札萨克旗打工。回到家乡后,千奋勇自己动手挖了一孔土窑洞,和曾祖母好歹有了一个立足之地。此后,千奋勇便以为别人挖窑洞和种地养活曾祖母和自己。

1947年秋天,村里来了一位商贩,以做生意为名住到了千奋勇家里。此人叫杨招,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府谷西北贸易公司的负责人。那时我党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就设法开办贸易公司做生意。而杨招此次来与府谷毗邻的准格尔旗,身负双重任务,一是做生意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困难,二是以商贩身份做掩护,搜集准格尔旗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情报。

慢慢地彼此熟悉起来,杨招就给千奋勇讲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黑暗,鼓励千奋勇做一个有为的革命青年。从此,千奋勇在杨招的领导下也开始以做小买卖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千奋勇按照杨招的吩咐,赶着自家的小毛驴,往返于敌占区和解放区之间,将小米和盐巴源源不断地运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多次受到了杨招的表扬。

1948年春天,准格尔旗解放。这一年的夏天,千奋勇进入伊东干校学习,学习结业后,千奋勇于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后,历任青年团准格尔旗委组织部部长、书记,共青团伊克昭盟委书记。1958年起任自治区卓山子矿务局党委副书记、海勃湾市卡布其煤矿、红旗煤矿党委书记,市委副书记、海勃湾矿务局党委书记、乌拉山化肥厂党委书记、自治区化工局副局长等职。1978年10月起历任自治区伊克昭盟盟委书记、盟长、盟委第一书记,1981年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1993年5月当选为政协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1998年1月再次当选为政协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千奋勇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千奋勇同志在伊克昭盟工作期间,留下来许多令人称颂的故事,至今在鄂尔多斯高原传为佳话。鄂尔多斯资深记者王振荣先生深情撰写了《盟委书记千奋勇的故事》。

一、深夜送儿就医不用公车

一个星期日的晚上,千奋勇下乡调研归来,一进门,发现8岁的儿子呼和乌拉正躺在炕上,妻子王其凤焦急地在地下踱来踱去。千奋勇上前一摸小儿子的额头,滚烫发烧。

千奋勇急了,对妻子说:“孩子病成这样,也不上医院看看?”

妻子王其凤说:“黑天半夜,我一个妇道人家咋好出门?你倒好,一走十几天,家里甚也不管!”

千奋勇也不再争辩,立即为小儿子穿好衣服,背起呼和乌拉就要上医院。

送千奋勇回家的秘书高永清见状忙说:“千书记,咱们叫司机过来,坐车上医院吧?”

千奋勇说,司机劳累一天了,刚回家休息,怎好再打扰人家呢?咱这是私事,用公家的车不合适。”说完背起小儿子,大步流星跨出了门 。

到了盟医院,诊断打针配药,忙乎到后半夜,小儿子的烧退了,呼吸也平稳了,千奋勇背起小儿子要回家。这时医生们才从秘书称呼千奋勇的话语里得知,这位深夜背儿子看病的人,原来是盟长千奋勇。

医生们惊讶了。后来,“千盟长不坐公家车,深夜背儿子看病”的故事,在盟医院的医生护士中间被传为佳话。

二、不吃羊肉吃挂面

1979年8月,一场罕见的暴雨,袭击了伊克昭盟大部分地区。千奋勇盟长带领救灾小组急急匆匆上路。车子不时陷入河中,每到这时车上的人都要下河推车,千奋勇和大家一样儿脱掉鞋袜,挽起裤筒,跳入河中,和众人一起推车。

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下午三点左右,车队终于到达了吉格斯太公社所在地何家圪堵。公社已杀了羊,肉已下锅,准备让辛苦了一天一夜的盟长一行好好吃上一顿。千奋勇得知公社的安排,立即吩咐秘书高永清:“你马上告诉公社领导,让食堂煮挂面,不吃羊肉,你再负责向随我来的县太爷们解释解释,希望他们能理解,来灾区有挂面吃就不错了!

秘书高永清走了不大一会儿工夫,公社负责人来了,对千奋勇说:“千盟长,肉快炖熟了,还是吃肉吧,再说你们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好好吃东西了,不吃肉我们也过意不去。”千奋勇严肃地说:“受灾的群众连饭都吃不上,我们吃羊肉能吃得下去吗?”

“那羊肉怎么办?”听了千奋勇的话,公社负责人显然被感动了,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小心地询问千奋勇盟长。“拿给房子塌了的群众吃!”千奋勇毫不犹豫地做了回答。

三、买苦菜

1980年6月19日,千奋勇来到了达拉特旗沿河的解放滩公社调研。傍晚,他与随行的同志,以及公社领导到公社所在地附近看庄禾的长势,众人边走边看,议论着关于农业生产的话题。

这时,一位10岁左右的小男孩儿,提着满满一篮子鲜嫩的苦菜,从田地里钻出来,好奇地打量着这几位陌生的来客。千奋勇微笑着走到小男孩跟前,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又捏了捏他篮子里鲜嫩的苦菜,笑着对身边的公社领导说:“咱们今天晚上吃点儿苦菜怎么样?”众人明白千奋勇的意思,都一致点头赞同。

千奋勇问那小男孩儿:“小朋友,买你点苦菜,行吗?”小家伙丝毫不胆怯,很大方地随手抓出几大把苦菜,送给千奋勇等人。千奋勇让秘书付钱给小男孩,小家伙坚决推辞不要。

一方执意要给,一方执意不收,双方的争执,惊动了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小男孩儿的妈妈。这位妇女走出玉米地,问清情况,热情地说:“嗨,苦菜咱这地方有的是,顺手就能掏几把,你们喜欢吃就尽管拿,还给什么钱?不要不要!”

千奋勇说:“这几把苦菜也是娃娃的劳动所得,我们不能白吃,给几角钱让娃娃念书买本子铅笔吧。”众人反复打劝,小男孩和他的妈妈才不再坚持,秘书才硬把几角钱塞到了小男孩的手里。

四、收礼付钱

一次,千奋勇到鄂托克旗毛盖图公社下乡调查研究,一位过去相识的老牧民听说后,特地拿着两瓶酥油来看望他。千奋勇收下了这位老牧民的礼物,安顿司机郝怀宝按当时的价格付款。第二天离开公社时,千奋勇还询问小郝付了老牧民的钱没有?郝怀宝说已经付了钱,千奋勇才放心的上了路。

五、不占公家便宜

1977年8月23日,当时任盟长的千奋勇,到准格尔旗了解灾情,检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车到了纳林公社,千奋勇顺便来到了纳林果园,看一看这里受灾没受灾。

纳林果园是当时全盟最大的国营果园。时值八月下旬,苹果等虽然没有成熟,但海棠果李子等已熟了。只见满园累累的果实,压弯了枝条,果园弥漫着一股股诱人的清香。

千奋勇在这里巧遇了他的一位老相识,当时这位老朋友正在担任果园主任。这位老朋友向他汇报了果园的情况,又带他到果园到处走了走看了看,说:“我知道你孩子多,我给你带点儿果子回去让孩子尝个鲜。”“不用不用,公家的果子我不能随便拿,你也不能随便送!”千奋勇连忙拒绝。

告别了老朋友,千奋勇一行驱车继续向旗政府所在地沙圪堵镇进发。车子开出了好几公里路,坐在前排的千奋勇无意间一回头发现了放在车后座的小果箱,又用鼻子仔细嗅了嗅车厢里飘散的淡淡的果子香味儿,便问秘书高永清:“那是不是果园主任送的果子?”秘书高永清忙回答:“是。”“为什么不早说?”千奋勇急忙让司机停车,他下了车,掏出5元钱,安顿高永清说:“我在这里等着,你返回去,交给果园主任5元钱。”“5元钱太多了,这点儿果子哪值那么多钱?”秘书高永清有点儿不乐意。“多就多点儿吧,你快去快回!”千奋勇催促他们快走。

秘书高永清返回去,替千奋勇付了果子款。

六、在内蒙古首倡包产到户

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城塔村村民陈绿师回忆,他的母亲赵丑女是40多年前内蒙古“包产到户”的先行者。

40多年前,村里与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实行“大呼隆”生产方式:农民们每天听生产队干部的哨子上工、下工,集体劳作。生产效率低下。

1978年春节过后,赵丑女向当时的生产队长韩子义说出了想包种自家附近的14亩集体土地的想法。当时,韩子义把赵丑女的想法提到队委会商议,大家同意让她试一试。于是,赵丑女“承包”下了这14亩地。包种3年间,原来粮食单产只有200斤的耕地,平均亩产达到了500斤以上。3年下来,赵丑女一个人在14亩地上产出的粮食,几乎相当于大队50多个壮劳力在80亩土地上粮食产量的一半。

时任伊克昭盟盟委书记千奋勇来到队里,不仅对赵丑女赞不绝口,鼓励她继续承包,还把这个典型推荐给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1979年8月,盟委用十几天的时间组织全盟农业社党委书记从杭锦旗到达拉特旗观摩。千奋勇还亲自撰写了《包产到户是伊克昭盟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坦途》,发表在报纸上。

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之后又连续几年发出中央1号文件,“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583760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