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对百家姓深入了解的同时,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当溯源到某一位历史名人时,通常会伴随着这个人的某姓、某氏、某名。比如中国历史上的第1位皇帝秦始皇,他赢姓、赵氏、名政,而到了今天一切又删繁就简,“姓”和“氏”又统一了起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顾炎武针对这一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姓”与“氏”的区别:“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先有的“姓”,再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来“氏”。姓,来源于早期的母系社会,具有很强的血缘属性。“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一夫一妻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过于前卫,原始的本性让异性彼此看对眼就能在一起。但是这样出生的孩子往往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只知其母而不晓其父,所以当时的人们只能跟随母姓,这便是姓的由来。
后来男性凭借着强壮的肱二头肌,成为原始社会狩猎和战斗的主力,人类文明的发展来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带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以姓为约束力的部落越来越庞大,为了方便管理在“姓”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氏”这个概念,他将族群中的人口更加细化的区分开来。

由于姓是区分血缘宗族的根本符号,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改变,这就是顾炎武所讲的“姓千万年而不变”的道理。而氏是姓的支系,又因为后来多是大的氏族、部落通过居住地区的地名、官职为氏,所以在历史的演变中,“氏”渐渐变成贵族和平民区分高低贵贱的符号,平民没有“氏”只有“姓”。
在注重宗法礼仪的中国古代社会,对不同阶层的称谓可谓是相当考究。以周朝为例,周天子的嫡长子作为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被人们尊称为“太子”,而“太子”其他的兄弟被称为“王子”,“王子”的儿子们被称为“王孙”。
在周天子统治下的各诸侯国的继承人被称为“太子”,而这些诸侯的其他儿子被称为“公子”,同样的“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

“姓”的统一性和“氏”的阶级感,在周朝的宗法制度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周朝的天子姬姓、周氏,诸侯国由于和周天子同宗同脉,同样保留姬姓,而为了和周天子区分高下,他们的“氏”多半来自于封地的名称或者是诸侯国的名号。比如,鲁国公族为姬姓、鲁氏。卫国公族为姬姓、卫氏等。
按理讲如此统一而又尊卑有序的“姓”与“氏”,在古代封建社会阶级相对固化的情况下不会被轻易被打破,那为什么“姓”与“氏”后来又走向统一了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春秋战国到先秦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打得热火朝天,“今天天生要强,明天多半凉凉”的局面时有发生,当时所谓的王公贵族,一夜之间就有可能沦为贱民。随着礼乐崩坏,“姓”和“氏”的概念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秦王扫六合,而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统一”风气大流行的情况下,“姓”和“氏”也逐渐走向了统一,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