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也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子孙不计其数,而流落在外的子孙,也有很大一部分,所以经常会发生认祖归宗的事情。
韩国有一个非常显赫的姓氏“千”氏家族,这个家族每年都会到河南进行祭祖。他们声称自己的的祖先,是中国的抗日名将。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每年千氏家族来河南祭祖的时候,都会引来众多人的围观,不禁让人觉得奇怪,韩国的祖先,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呢?“千”这个姓氏在中国是很少见的,但在韩国却是非常常见的,这个“千”氏大家族真的跟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根据历史地追溯,我们可以看到千氏家族地祖先名叫千岩。他出生于元朝至正十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习武奇才,在明洪武元年的时候,千岩取得了“武科及第”的成绩,可以说,他是非常优秀得了。
随着千岩的武功更加的精进,他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并赐予他“千”姓。千岩的后人,长期居住在河南一带,也出过声名显赫的人才,其中就有一位,抗日名将“千万里”。这个千万里,也就是韩国千氏大家族所说的抗日名将。
至于为什么抗日名将会流落到韩国,就不得提一下朝鲜、明朝、日本之间的关系了。当时的朝鲜并没有分裂成今天的朝鲜、韩国,明朝的万历年间,日本就想攻占朝鲜,抢夺那里的资源,然后以朝鲜为根据地,再进入中原,企图吞噬中国大陆。

万历皇帝自然知道,这件事情的危害性,敌人打到家门口,战事一触即发,自然不能坐以待毙。加上当时的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也有很强的纽带关系,万历皇帝综合考虑之下,就派兵支援朝鲜,进行抗日。
而参加抗日的名单里,就有千万里,千姓的姓氏也是这个时候传过去的。总体上来说,千氏家族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他们的心中始终挂念着祖国,对祖国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跟随千万里去参加抗日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他们战功卓著,朝鲜国王念其功劳,曾多次嘉奖他们。战争结束之后,千万里本应跟着队伍回国的,但在朝鲜国王的再三劝说下,千万里选择留在朝鲜,继续守卫疆土。

千万里为朝鲜所做的事情,并不能用言语去诉说,加上他是一位抗日英雄,名望很高,所以在后来,“千氏”家族的地位越来越高,直到不可撼动。
身在韩国的千万里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所以他一直沿用着“千”这个姓氏。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后人一直学习中国文化, 而且每年都会回到河南祭祖。
除了千姓,其实韩国还有很多人姓氏,是从中国流传出去的,比如“李、崔、朴、金”等姓氏。历史记载,最开始的时候,朝鲜人只有名字,并没有姓氏这一说。随着历史的演变,朝鲜人才慢慢有了姓氏。
直到汉武帝时期,朝鲜和中原有了来往,也逐渐地将中原文化传到了朝鲜。加上后来中原出现了战乱,很多辽东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迁入了朝鲜半岛。这些居民在朝鲜半岛定居下来,慢慢地也影响了当地的居民。

比如清河崔氏一家,它可是一个非常有名望的家族,迁入朝鲜半岛之后,地位上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要知道,当时的崔氏族人也是非常多得。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朝鲜贵族的很多习惯也有了改变,他们开始给自己安上姓氏。
后来,大唐的繁荣,也是促使了朝鲜人学习大唐文化的激情。很多朝鲜人又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李”姓。多方面的因素下,姓李的人在韩国越来越多。
韩国人姓“金”,跟当时的金国有关。金国攻打朝鲜之后,朝鲜人就提出姓“完颜”,但金国的皇帝没有答应,但又不能博了朝鲜人的面子,于是就赐了他们姓“金”,也算是和平了结这件事情。不得不说,朝鲜跟中原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它的很多姓氏,都是从中原流传出去的。

千氏家族的祖先千万里留在朝鲜,其实更多的是为了遵照明神宗的旨意。要知道,千万里而臣,骨子里还是一个忠臣,又怎么会自己提出留下来呢?没有明神宗的旨意,千万里也做不来这样的事情。
当时朝鲜的君主李昖见识到了千万里和李如松的军事才能,提出让他们留下来,给出的待遇也是非常好的。而千万里和李如松自然不敢自己决定这件事情,他们毕竟是听从皇命来到了这里,身为一个臣子,自然不能自己决定去留。于是,他们写了一封信,告知明神宗,让明神宗自己来决定。
明神宗知道之后,也是非常的犹豫,有大将在那里镇守疆土,相信日本人也不敢随意来犯。而且这也是将自己人安插进朝鲜的好机会。明神宗又有点舍不得放弃两名大将,思来想去,明神宗决定留下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千万里,然后让李如松回来了。

留在朝鲜的千万里得到了朝鲜人极大的优待,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还被封为“花山君”。随着千万里在朝鲜的时间越来越长,朝鲜国王越发希望千万里能够留下来,不再回到中国。于是,朝鲜国王请柬让千万里入朝鲜国籍,神明宗经过思量,同意了朝鲜国王的请求。慢慢地,千姓也变成了韩国一大姓氏。
千万里十分注重后代的培养,特别是关于家国情怀方面,千万里更是强调,虽然后代子孙留有朝鲜的一半血液,但我们依然是中国人。千万里的一番苦心教导,后代们记得非常清楚,所以才有了后来回国祭祖的事情。
千万里的后代们在中国找了很久的根,哪怕遇到了艰难险阻也没有放弃,直到1983年,他们终于从一个老人身上知道了自己祖先的所在地。此后,他们每年都会回来祭祖,也算是有了归属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