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敏,今年73岁,居住在广东深圳市,对于出生地的幼童年月(1949-1954)的记忆几乎没有,大多是长大后听亲人们告诉我的。1949年12月23日,一个男孩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的一户杨姓家庭。这是南昌市一户殷实的四口人之家,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父亲已42岁有些文化,在市区中心开了一家商店,经营各种小商品。母亲已是40岁,没有文化在家操持家务。大女儿已经17岁,在南昌市的江西财贸学校念书。大儿子也15岁,在南昌市念中学。这个小儿子的降临让一家人高兴万分,母亲属高龄产子,非常不易。为什么母亲40岁还要生上一个呢?后来听说我和姐哥之间还有2个出生但没有养活下来。所以我和我哥相差15岁,和姐相差17岁。
1.已逝双亲
父亲的祖籍在南昌安义县。父亲1907年出生在江西安义县的一户贫穷农民家庭里,那时还是清朝,父亲的亲生父母已有几个孩子了,家里又穷,因当时村里有户杨姓富裕(土改时划为地主)家庭没有儿子,父亲的亲生父母便将父亲卖给了这家杨姓地主家当儿子,所以父亲从小在这杨家长大,和他的亲生父母没有任何的联系了。这杨姓家培养父亲上了私塾几年使他有了些文化,后来这杨姓地主又娶了个小老婆,给这杨姓家生了个小儿子,这就是我从没有印象的但知道有这么个叔叔在江西安义老家。
我的母亲是一位很普通的家庭妇女。母亲的祖籍是南昌永修县,邓姓家庭,1909出生那时还是清朝,在旧社会她难逃缠足的命运,自然也没机会上学,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女人一样,没社会地位,成年后出嫁给了我父亲。
她生育了几个儿女,养大成人了3个,她的一生只有奉献而没有什么索取。母亲辛劳了一辈子,含辛茹苦地养育了自己的3儿女外,还于1954年千里迢迢带着不满5岁的我迁居东北吉林市我姐姐家,操持家务买菜做饭,帮助我姐姐伺候带大了4个外甥。辛劳了一辈子,加上东北气候寒冷患有多种老年疾病缠身,最终于1972年病逝,父亲也于当年悲痛过分突发脑溢血去逝。

父母1953年合影于江西南昌

一家5口1953年南昌合影
2.我的姐姐
我1949年出生时,姐姐已17岁,在南昌市江西省财经学校念书。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驻扎在南方各地,许多年轻人报名参军,姐姐就报名参军了,分配在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门当后勤人员,因她学的财经专业,便在后勤部门任会计,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向上,后升任排长。我的姐夫也是江西省安义县老家出生的,吴姓人家。他厦门大学机械系本科毕业,响应新中国号召支援国家东北建设,放弃分配到杭州工作的机会,1951年分配到东北吉林市的吉林电气装备学校任教。这样我的姐姐便从部队转业随我姐夫到了吉林市,转业干部待遇分配到军工企业国营江北机械厂(524厂)工作。
1954年我姐的大儿子出生,那时我姐才22岁,年轻家里又没有老人帮忙,这样远在江西南昌的父母变卖了南昌的家产,带着不满5岁的我,千里迢迢从南昌迁往东北吉林市落户在姐夫家里,帮忙姐姐伺候外孙子。父亲在吉林市儿童公园上班,我便上了电装学校附属幼儿园。我现在的记忆就是就是从5岁幼儿园开始是清晰的。
姐姐今年已90高寿,居住在北京她的女儿家里,除了听力不行,身体各方面都非常健康。姐夫从1951年分配起一直在吉林电装学校任教,评为讲师,后来担任教务处主任,1978年恢复评定职称后,外语考试全市第一,他是电装学校第一个被考评为副教授职称的,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姐夫一生兢兢业业专心教育事业,1983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调往位于北京附近燕郊的中国有色金属管理干部学院工作,负责筹建这个学院。学院建成后担任学院领导并兼任教课任务,直到60岁退休。姐夫退休后仍在教学第一线教英语课程并坚持打乒乓球锻炼身体。2000年姐夫70岁因患糖尿病久治无效病故。
1984年姐姐也从吉林江北机械厂干部调动到中国有色金属管理干部学院安排在学院财务处干财务工作,又干上老本行了。一直工作到55岁,干部退休的年龄。姐姐这辈子共生育了四个子女,3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姐夫姐姐的养育下都很有出息。1977年恢复高考就有老二和老四2个儿子分别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激光物理专业和西安公路学院桥隧专业学习。1978年又有大儿子从铁路局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唯一的女儿考入长春中医学院。他们大学毕业后,老二和老大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值得一提的是老四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分配长沙交通学院任教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90年代调入深圳交通系统工作,后在上市公司-深高速总部担任副总经理,深高速总部总工程师;下属高速公司总经理;领导建设了多条高速公路。
我这四个外甥都非常孝顺,老大老二在北京经常去看望他们的母亲,老四曾接母亲到深圳居住,但我姐不习惯深圳高温天气长,又回到北京在女儿家居住。女儿非常的孝顺对她非常的关心照顾,日常的买菜做饭卫生都是女儿干。虽然我姐有养老金不差钱,但老四仍然坚持每月给她母亲转账千元已经十几年了。

姐姐一家1965年吉林合影

1979年4个外甥(77、78级大学生)合影
3.我的哥哥
我1949年出生时,哥哥已15岁,在南昌市念中学。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1950年南昌市公安局招聘公安干警,哥哥高二没读完就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应聘了南昌市公安局工作,当了一名公安干警。后来听他讲,他在政保科有配枪经常外出抓捕坏人。我的名字杨敏是他给我起的,我原名叫杨典珠 ,他叫典球,都有王字旁。后来他起了个笔名杨敞,有反文旁,便也给我起了个有反文旁的敏字。他在公安局改名也方便,所以我的名字杨敏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很多人看见名字还以为是女的呐。
1954年我随父母一起迁往东北吉林市姐姐姐夫家,他便一个人留在南昌市公安局工作。我到吉林后上了幼儿园,对之前南昌几乎没有记忆,有点记忆的是朦胧中我和其他小伙伴拉扯玩耍把我的胳膊扯脱臼了疼的我要命,请来郎中才把胳膊接上了。再就是坐火车不知到了哪个城市灯火辉煌的,转车住进了旅馆。
直到1960年7月哥哥从广州寄来一封信,说大学毕业了要来吉林探亲,我才知道有个哥哥。原来哥哥留在南昌公安局工作1953年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工作6年后以调干生身份考入了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因为是调干生每月有25元的助学金,所以他念书没花家里1分钱。姐夫叫上我拿上抹布去电装小楼打扫卫生,说是哥哥1959年在学校娶了媳妇,是同班同学广东汕头非常有名的华侨中学高中毕业考进中山的,是位华侨。2人一起来家里住不下在小楼借了间宿舍给他们住。 就是这一年的暑假我第一次认识了我的哥哥和嫂子,他们来探亲带我到处游玩过的非常愉快。
1960年哥嫂从广州中山大学毕业后,双双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俩人又一起在上海复旦大学念的研究生。哥嫂第二次来吉林探亲是1961年的暑假,还给我买了个小手风琴那时我小学5年。他们带我去泡子沿走得我腿疼,哥哥便背起我走。哥嫂第三次来吉林探亲是1963年的暑假,他已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我嫂子因分配推迟一年1964年才到的北京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

1953年哥哥和我南昌留影

1960年哥嫂第一次到吉林探亲全家合影

1963年哥嫂第3次到吉林探亲全家合影
1966年嫂子生下了一个女孩,也就是我的侄女。这也是哥嫂唯一的一个独生孩子,百般宠爱,视为掌上明珠,辛勤养育。我是1966年文革期间串联到北京,第一次见到这个可爱的侄女。那时哥嫂一家住在东城区东总布胡同一处四合院中,我到北京后第一次登门去哥嫂家,说来也巧,嫂子有个妹妹是广州市广东省体育田径运动队的运动员也来北京串联,这天也来这看望她姐姐姐夫,我也是第一次认识了这位嫂子的妹妹,我们同岁。大家欢聚在一起,嫂子做的饭。
我哥哥今年已经88岁高龄,他1963年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文革后期这个所又划分给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又回到社科院,80年代后期从社科院调到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任副编审,60岁从编审岗位上退休至今。
嫂子于1937年出生于泰国曼谷,1943年回到祖国原籍广东汕头。1956年在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毕业,1960年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3年11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先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公派英国交流学者一年。后于1986年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1992年晋升研究员, 1997年6月退休。
在西亚非洲研究所工作期间,曾经担任中东研究室和中东经济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委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所职称评聘委员会委员,《西亚非洲》编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西亚非洲研究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此外还曾长期任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和中国中东学会理事。
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证书》,1996年7月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务工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马秀卿集》,该书收入了她27篇文章。主要包括试论中东石油的世界战略地位、中东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前景、西亚国家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中东和平与经济、沙特石油供应政策初析、科威特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中国的石油进口需求和阿拉伯国家石油合作的发展等。嫂子一生研究成果丰厚,治学精神可佳。
嫂子于2019年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2岁。她们的女儿也非常优秀,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在深圳工作了几年后随丈夫到了美国工作,90年代侄女一家3口已移民到加拿大。2017年我到加拿大旅游,在多伦多见到了他们。

1994年我与哥嫂在北京大学合影

哥嫂与女儿、外孙在加拿大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嫂子写的《马秀卿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