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19:30,达照法师《大学》十五讲第二讲准时在安基金总部播出。我们选择了精彩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知止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考虑,考虑后能得到。
事有本末,事有终。如果你知道你所知道的,那就近了。这一小段也是微言大义,主要是沿着前三个大纲指出如何实践这三个大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怎么练?三纲最重要的是一个字,叫知。
我们知道生活有三个纲要吗?你知道有道德吗?你知道你能接近人民吗?你知道你能停止完美吗?如果你不知道,那就不能说如何修改,所以这是在大学里练习和努力工作的地方。这种知识是承上启下的,前三个大纲是知识的全部内容。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如果你无知,你就不能进入宇宙生命的真相,只是浮在表面的皮毛上,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也浮在表面上,很难深入到内心的深处,宇宙的真相。
有了这个知识,我们怎样才能契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内容。儒家在经典中,包括这些儒家圣贤,他们没有具体地称这段话为什么名字。南怀瑾先生通过儒释道三教汇通,他称之为七证。当然,现在很多学者都同意这种观点,七证就是把知放在第一位,知、止、定、静、安、焦、得就是七证。

但其实这个知止,从文意上看,知并没有和后面的六个字并列。换句话说,知止后有定,知定后能静,知静后能安.,这种知与后六个字同时匹配,也就是说从头到尾都有这种知,不能只把知放在第一个修行的位置。虽然是明德之门,但我们不能把知放在门口,后面就无知了。所以这种知其实和明明德的明差不多,知就是明,明就是知。
然后我们通常会明白,它可能像太阳和月亮一样照明。太阳和月亮的黑暗消失了。我们看到了。这叫明。这种知识就是我们很快告诉自己我们知道的。你真的知道。说出来没什么错,所以叫知识。明和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继续实践明明德的状态。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他悟道后提出的知行合一,知止的知是知行合一的知。什么样的知才是真知?我们通常说我也知道。我知道我犯了错误,但我做不到。我知道我应该练习,但我做不到。
我知道没有我,但我做不到。你真的知道吗?也许不是真知道。什么是真知道?
真知是明明德。上一讲我们已经学会了,明明德是指与天地合其德,大学之道也是大道之学。你知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知道我们现在的心,其实就是天地之心,也就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也就是永远不要离开当地,说一件事是失败,五蕴皆空。当你超越一切生与死、现象、局限、狭隘,甚至天地有形有相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会离开它,这才是我们的真知。

这种知识实际上贯穿了生命的始终。它有这样的美德,就像天地一样,或者超越天地。因为这种知识,烦恼你也知道烦恼,快乐也知道快乐,愤怒也知道愤怒。但无论你生气,快乐,痛苦,它都不关心你,它只是负责知道。
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因此,如果我们认识到它这种知识其实就是良心,就是天理,就是天生不做作的理性。有了这种知识,你就能知道你的生命应该停在哪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