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文
我们国家的宝岛台湾,一直以来就是个多元族群的社会,也有着不同历史背景下融合的价值观,从台湾姓氏的规则与演变就能从中一窥究竟。

图片来源:Shutter stock
台湾内政单位每两年会进行一次全台姓名统计分析。近年最多姓氏的前十名排序是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和杨,其中陈姓有近250万人,林姓有大约180万人。
因此在台湾素有“陈林满天下”的说法。为什么呢?
其实,这与400年前的移民潮,最大宗是来自福建的背景有关。
陈林两大姓的背景故事
陈姓的代表人物,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他的父亲是唐朝岭南行军总管,带兵驻扎福建,专门处理汉人与百越民族之间的冲突,父亲过世之后就由陈元光接手军队。
但那时的他明白只靠武力是无法管理好地方的,于是引进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改善大众生活,又请求朝廷设置郡县,以获得更多资源。
当时的皇帝武则天接受了他的请求,设立漳州,并任命陈元光为第一任漳州刺史。
因此,陈元光在后世被尊为“开漳圣王”,日后陈家后代就在漳州定居开枝散叶。其中一位著名人物就是郑成功的部将陈永华,也是金庸小说《鹿鼎记》面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
他在明末清初做为郑成功的军师,日后随着郑成功来到台湾,陈氏子弟也大举移民,成为台湾尤其台南代表的氏族。

台湾第二大姓林的起源则有两种说法,一是商纣王时代忠臣比干的后代,另一说是周朝皇室姬开的子孙。不管哪一种,都属于古代中原的贵族。
在汉朝灭亡之后,先是三国鼎立,又接着五胡乱华,动荡不安的中原地区让许多名门世家迁移到南方避难,林氏家族也是此时来到福建。
台湾早年的“五大家族”,林姓就占了两个,包含雾峰林家与板桥林家。
雾峰林家因为协助清朝平定地方乱事有功,受到重用,又获得樟脑专卖权而奠定发展基础,后来则成为艺文世家,是台湾推动文学、艺术跟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板桥林家则是乾隆年间来台,先是经营商业,也与清代政治教育家盛宣怀、严复等人结为姻亲,日后成为台湾首富,也积极推动地方发展,因此非常有名望。
因此,来到台湾的林姓人士虽然可能源于中国各省,但在台湾有着“一天下,两林家”的说法,代表这两大家在本地的宗族团体影响力。

既然在台湾陈姓林姓最多,也成为夫妻配对最常见的组合。但台湾有个地方,传统上陈林不做亲家,这里就是宜兰。
当地的陈林两家恩怨还要再加上李姓,有着“陈林李,结生死”这句俗语。
原来在1865年,罗东与冬山之间的林李两大家族因为赌博产生纠纷,陈姓出面协调排解,但林姓完全不肯妥协,于是陈姓和李姓联合起来,站在林氏的对立面,演变成冲突事件。
加上有不少明明不是这三个姓氏,却喜欢滋事的暴徒参与其中,让械斗开始失控,导致彼此之间长期的嫌隙。
日后甚至延伸出“陈无情,李无义,姓林的娶自己”,表示跟同姓氏结婚虽然是传统禁忌,但在这里林姓的宁愿跟同姓结婚,也不要和其他两姓往来。
客家与原住民姓氏
台湾也有不少客家氏族,从姓名来判断的命中比例很高。
像钟、范、彭、古四大姓氏,多半来自广东梅县、潮州,或者福建的汀州、漳州。
开拓垦荒的时代,福建与客家族群有过不少冲突与械斗事件,人数相对比较少的客家族群多半难以对抗,于是许多就转移到丘陵地带发展,也成为台湾今日独有的客家文史风景。
至于台湾最初的居民就是原住民,姓名的规则也都各有差异。
现在原住民使用汉姓的背景,多半是清代之后为了方便统治,当权者命令原住民改姓。
1949年之后的文化政策之下,有许多原住民被要求取汉姓,分配姓氏的方式一种是由户政人员随机挑选,另一种是将原住民姓名的意义中文化。
比方说太阳的阳,就是取原住民原本姓名的意译。
也有一些原住民的姓氏与教会有关,比如宜兰一带有“偕”这个独特姓氏,就来自过去在淡水创设马偕医院的马偕牧师。
他深入宜兰进行医疗工作,许多受洗的噶玛兰族人,就以马偕牧师的“偕”为姓氏。
但强迫更改姓氏,可以说是阉割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暴力。
于是1980年代展开原住民恢复传统姓名运动,到1995年官方正式透过政策制订出《台湾原住民族恢复传统姓名及更正姓名作业要点》,都希望能维护日渐消失的文化传统。
而许多原住民恢复传统姓名时,也同时保留汉名与拼音,让不会念传统姓名的人得以称呼。
像是卑南族的张惠妹,族名为古历来.阿密特(Kulilay Amit),阿美族的张震岳,族名则是海雅.谷慕(Ayal Komod)。
总之,台湾是个多元族群的社会,也有着不同历史背景下融合的价值观,从姓氏的规则与演变也就能一窥究竟。
从姓氏里去探索台湾的出身背景,也有着认识自己历史的重要意义。
我是梅子,关注我,分享更多真实的历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