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万安县志》的人物志,有一个人一直被列在首位。
这个人就是萧瑀(574-648)。即塘北村(今窑头镇楼下村)开基祖、曾任吉州判佐的萧铦的父亲。
自唐以来,塘北(楼下)萧氏族谱一直尊萧瑀为先贤始祖并且建“劲草堂”,相传堂内曾有唐太宗御笔“疾风知劲草”。查老谱,其代代相传之《塘北劲草堂祠图 》:清楚标明“唐-开成庚申年(公元840年)萧良珍建造”,并配有嵌字联颂赞萧瑀之宏才,曰:“劲竹玉笋出笔点天文,草兰金根入壤通地理。”
《独异志》、《旧唐书》、《新唐书》均将萧瑀作为“列传”。
萧瑀之杰出,在于雄跨两朝:隋朝的强势重臣,唐朝的开国宰相。


一
所谓“降世即名世”,萧瑀是也。
萧瑀生于南朝梁皇室。其高祖即梁武帝萧衍,其父亲为后梁明帝萧岿。隋炀帝皇后萧氏是他亲姐姐。
幼年以孝行闻名,“聚学属文,端正鲠亮”,九岁时就被封为新安郡王。萧瑀受家庭影响而信奉佛教,深明佛理,作《非辨命论》反驳梁时学者刘峻的《辨命论》。他认为人都禀承天地而生,都必然受到天地的支配,然而人生的吉凶祸福等种种遭遇,也因各人的作为而异,不应一概归于外在的命运;因此,生世因缘,孽由惑起,善恶有报,因果轮回。萧瑀善学能书,才华出众。年纪轻轻就在隋朝做到银青光禄大夫的官,参决要务。但他个性强烈。《资治通鉴》称其“性狷介”,即性格正直孤傲,洁身自好,说话直来直去,很少给人面子,属于那种宁折不弯的人物。于是,频频上谏忤旨,渐为隋炀帝疏远。特别是谏“舍高丽而防突厥”,引发震怒,贬为河池郡守。
被踢出大隋政治中心也就远离了是非,这对耿直而任性的萧瑀来说绝对是好事。离隋炀帝越远越安全,越有利于冷静观察以选择未来之路。
萧瑀在河池郡任上干了一件十分漂亮的事。河池郡有一股山贼拥万余之众,威势浩大,严重破坏治安。他秘密招募猛士,出奇计一举将其击溃,进而招降了这支队伍,把缴获来的财物全部奖励给了有功的士卒。随后,保境安民而愈战愈勇,带着队伍,多次击退地方割据势力薛举数万人的疯狂进犯。
二
隋朝亡。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也。
这年正月十三日,李世民带兵进攻薛举时,萧瑀和妻子独孤氏设家宴盛情款待。何哉?萧瑀的妻子独孤氏与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同宗,宗亲也;而且,萧瑀和李渊当年同在隋朝为官时交情就很好。席间,李世民恭敬道:“表姑、姑父,小侄离京时父王特备家书一封,请姑父母赴京共商朝政。”说罢取出信交给萧瑀。萧瑀拆开信:“瑀乃先朝帝冑、当代贤人,胸怀万机、才德兼茂,请速来京师以共辅社稷……”萧瑀放下书信,道:“社稷为重且表哥相召,岂能违命!”家宴一结束,萧瑀即写信派人快马送往长安,说自己随后就到。接着,将河池所有兵马交给李世民,收拾行囊,启程。李渊见萧瑀夫妇来到,甚喜,立刻授其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为民部尚书(即户部尚书)。据唐史载,李渊每每临轩听政,必定特准萧瑀坐在御榻上,亲切地呼他“萧郎”。
大唐建国之初,凭着对隋代的礼仪制度很熟悉,萧瑀担负着制定国典朝议之大任,兢兢业业,非常勤勉。有一回奏“便宜”数十条,差不多全被采用。对于大臣的过错,直言指斥,所以很多大臣惧怕他。高祖李渊对萧瑀的才干倍加欣赏,有一次竟赏赐“黄金一函”。萧瑀再三推辞,高祖即曰:“公之言乃社稷所赖(您的谏言是社稷安定的依靠),我已经把这它当作宝贝了。所以赏赐给你一盒黄金,你一定不要推辞呀!”
一次,高祖对前一段下的诏书不见及时发出而非常恼火,追查责任。萧瑀挺身而出,慷慨陈词:“我在隋朝的时候,看到过内史宣读皇帝的诏书,有的时候前后内容是矛盾的;下面的人执行的时候,不知道按照哪个命令去做。这种事情很多,搞得基层无所适从。现在大唐初立,好多事情都要慎重。当您的一道命令下达后,我一定会对照检查以前的命令,看看政策前后有没有对立的地方,然后才敢宣行发布。这些都需要时间啊。之所以推迟了下发的日期,就是这个原因呀。”高祖听罢豁然开朗,甚悦:“你如此用心,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三
政绩赫然,萧瑀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宰相)。
然而,性格耿直,处理官场关系特别严厉,引起许多官员不满。这些人便联合起来告御状。萧瑀为此烦恼,请求“避位”。高祖李渊不但不许,还升他为左仆射。
所谓天性难改,直来直去的萧瑀为官从不玩政治手腕。高祖晚年因偏爱长子李建成而对次子李世民心存疑忌,甚至一度想将其彻底除掉;萧瑀不顾个人安危,屡屡诤言以谏,力劝“立贤”。李世民即位后,萧瑀为尚书左仆射,担任尚书右仆射的是封德彝。这个封德彝,原本是萧瑀当年推荐给高祖的,为中书令;到唐太宗时代即与萧瑀并驾齐驱了,却权欲熏心,视萧瑀为眼中钉。于是耍狡猾。他瞅准了萧瑀的憨直经常让皇上不痛快,更让群臣忌恨。因此,每次上朝前都与萧瑀商量好说哪些事、怎么说;而上朝时,萧瑀按照商量好的说完后,封德彝总是看皇上李世民的脸色再决定自己怎么说,经常与萧瑀说的相反,把萧瑀搞得很是郁闷。
于是,两个宰相,让皇上不高兴的总是萧瑀,而让皇上高兴的总是封德彝。好在唐太宗非常了解萧瑀,知道他一片忠心,尽管萧瑀有时憨得出奇、直得出格,也都忍受下来。在整个贞观时代,萧瑀的官宦生涯六起六落(多次罢相又多次起用),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用,始终没被抛弃。此乃萧瑀之幸运,亦大唐之幸运也。
四
贞观九年(公元636年),十一月。
唐太宗李世民召集萧瑀、中书令房玄龄以及直言不讳而屡屡进谏的谏议大夫魏征等重臣,面叙人事朝政。唐太宗将萧瑀作为了话题的引子,说:“萧瑀在大业年间进谏隋主,被贬为河池郡守,这要是换别人一定遭剜心之祸的,他却躲过一劫而熬到了现在。正是塞翁失马、福祸无常呀!”萧瑀顿首叩谢。唐太宗接着说:“武德六年以后,高祖心思飘忽,我又不为兄弟们所容,真正感到了功高不赏的恐惧;而萧瑀这个人呀,关键时刻以其智勇兼备而踩平险阻,真是社稷之臣呀!”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举笔写下那首非常有名的《赋萧瑀》,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萧瑀再次顿首拜谢。乘着兴致,唐太宗推进话题:“爱卿的忠直耿介,被称为古圣人也不为过;但是,有时候善恶太过分明,就难免伤及凡心呀。”萧瑀听有所悟,激动道:“臣一定要记住您的训诫。您如此容忍我的个性,我就是到了死的那一天也会跟我现在活着的时候一样啊!”谏议大夫魏征接过话头,深情道:“做大臣的为了持法而与君王意见不同,明主会因为他的忠诚而原谅他;大臣因为耿直的个性而有所坚持,明主会宽待他的所为。我以前只是听到过这些话,现在终于看到了!”
巍巍乎!忠臣,明主。
李世民成为“明主”,实乃历史产物。他在隋炀帝时代亲眼看到隋炀帝最暴烈的就是“止谏”,谁进谏就杀谁。结果满朝大臣全都禁声,下面真实的情况一点儿也听不到了,强大的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登位后,他一直都自省自警:绝不能走隋炀帝的老路。因此,他允许萧瑀存在,允许魏征存在,允许不同意见和持不同意见的人存在。只要对王朝有益,他就甘为忍受一切。
贞观之治,这个让后世钦羡不已的强盛时代,就是这样由一个“海纳百川”的帝王和“百川奔海”的大臣们合力打造出来的。
五
贞观十七年(公元644年),萧瑀享受到了唐王朝的最高荣誉。唐太宗为怀念当初打天下的功臣们而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萧瑀位列第九。
紧接着,唐太宗又让刚被立为太子的李治拜萧瑀为师。萧瑀一方面参预政事,有宰相的权力;另一方面又是太子太保,有教育太子的职责。远征高丽时,唐太宗让萧瑀镇守大后方,为洛阳宫守。
萧瑀出任太子太保时,唐太宗特意为李治举行了郑重其事的拜师礼,并明确了一系列细节规定:萧瑀去太子府授课时,李治必须出门迎接;萧瑀讲课前,李治必须要向萧瑀行礼;萧瑀授课完后,李治必须行礼表示感谢;萧瑀进屋,萧瑀坐下后,李治才能坐下;等等。
六
萧瑀最后一次罢相即第六次罢相,贬为商州刺史。
70多岁的萧瑀被逐出京城,其80多岁的姐姐萧皇后深受刺激,一病不起,溘然而逝。萧瑀送走了从小就相依为命的最后一位同胞,感到无比孤寂,随即生病了。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8年),萧瑀复职入京,授金紫光禄大夫,恢复宋国公封号。
然而,悲凄于姐姐长辞,萧瑀仍就走不出消沉。
这时唐太宋身体也不太好,住在玉华宫,于是传召萧瑀入宫休养调剂一段时间。
不料,萧瑀进宫后病情加重,不几天便去世了。
时乃六月二十日。
正在吃饭的唐太宗得报后,再也吃不下去了。
默然泪涌。
旋即,令太子李治亲自举哀发丧……


2020年访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