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国学类的节目层出不穷,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我们在生活中运用的汉字一直以来因为常见而被忽略。
它的传承和文明正是记载了中华民族光辉而灿烂的历史痕迹。
而今,网络发达,许多地方方言中的生僻字随着社交媒体的使用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生僻字》这一类的网红神曲,也将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常见的汉字拿出来组编了一首热歌。
这些“陌生”的汉字因为稀有和少见,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这在另一个方面也算是掀起了一种学习生僻字的热潮。
方言与网络中有趣的生僻字
方言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
它产生于信息和文化流通缓慢的古代。
人们因为地域阻隔和文化差异的原因,而缺少频繁的交流。
长久以来,各个地方的文化就会产生很大差异。
正所谓“十里不同音”,方言由此产生。

只是后来,在意识形态统一工作的需要下,一种同化的文化工作降临在每一个与之不同的地方。
统治者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语言,全国上下使用同一种文字。
这造成了一些偏远或者少数民族的文字逐渐被弃之不用。
但是方言却被保留了下来。
比如我国现存的、使用人数庞大的集中方言:闽南语、台湾腔还有“同化”能力十分强悍的东北话。
这些方言比普通话更有地域特色,说起来更能反映出浓厚的乡土风情。
比如滇西地区称一种餐桌上的蔬菜为芫荽,外地人初次听说这种词汇会显得不明就里。
直到一盘点缀着芫荽的菜品被摆放上桌,才发现这就是人们常见的香菜。

喌(zhou1),这个字也是生僻字之一。
在上个世纪的农村,人们经常以此为拟声词,呼唤鸡群过来食用饲料。
当然这个字落在纸面上读来些许拗口,人们在喂鸡的时候都会加一些儿化音或者方言的“变音”来呼唤鸡群。
有时候南北方对于同一种食物也有不同的叫法。
用米加成倍比例的水做成的粥,在南北方的叫法也有不同。

北方多叫米汤,山西等地叫汑(tuo1)。
在较前的时代北方人食用粥多半会配上饼或者馒头就着吃。
南方潮州等地方管粥叫“糜”。
这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
那里气候潮湿,人们在冬天愿意吃些热粥祛除湿冷寒气。
夏天也有相应的解暑凉粥来释缓夏季的燥热。
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视频故事内容里包含着南北文化差异以及方言里奇奇怪怪的生僻字内容,让另一个懵懂不知的人屡屡弄出一些乌龙来。
引得看客啼笑皆非。
在网友们的热情讨论下,一些“象形”的生僻字也被搬出来表达情绪。

比如,2008年突然爆火的“囧”字。
它的“长相”比较像人们忧伤、悲哀的表情。
因此被网友拿来表达身处窘迫境遇时候的心情。
但实际上它的本义是光明、明亮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炯”一般形容光明有力的物体。
北方方言中一些生僻字也发生了意义的演变。
比如“孬”这个字在河南方言里讲,就是形容一个人胆小怯弱,没有担当的意思。
一般搭配词汇是“孬种”、“孬包”之类的贬义词。
而后这个词因为上面是“不”下面是“好”字,可以化用成“不好”的意思。
所以在网络上,“孬”开始搭配了一些类似于撒娇的意思。

比如“孬孬”,有“不好不好”的意思,加入了调侃、可爱的意味。
与此相似境遇还有“嫑”(biao2)和“嘦”(jiao4)。
它们在方言里也有不要和只要的意思,所以被网友调侃用作“嫑脸”和“嘦他”。
这些网络古汉字往往都来自古汉字中的生僻字。
现在不常用却因为汉字本身的构造而可以拆分、化用成几种不同的用法,所以才被创造力丰富的网友们利用起来。
比如:“煋”字。

在古代文献中本有火光四射的意思。
可是网友却把它和“火星”二字联系起来。
在那时的网络词汇中,“火星”被释义成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意思、
用法是“你从火星来的吧,这都不懂!”作为被调侃者,他也会自嘲“煋了煋了!”
这些网友甚至连日语和韩语中和中文相似的生僻字都不放过。
比如“巭”(gu1)这个词,在韩国意味着“功夫、勉学”的意思、
而后就被网友衍生出了功夫的意思。“巭喵喵”和“巭熊猫”被广泛使用。
日语里的生僻字“円”(yuan2),本来是日元的意思,却被网友用来表示“鼠标”等词,被寓意为“网购的人”。

一方面,日韩两国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文化的熏陶,在文字的创建和使用上,也会掺杂大量我国文化的元素。
另一方面网络成为国人重新复习汉字的推助器,生僻字从尘封的历史中重新被拾掇起来,供人们赋予新的意义,有趣地使用。
但是网络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
网友们在使用生僻字的时候往往会改变这个词本来的意思。
比如“槑”,被网友衍生出呆的意思。
可它的本义是“梅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一个字脱离了原本的意思,而且被肤浅地被认为是另一种读音,那么对传统文化属实是一种误读。

这种现象是一种不规范用字现象,会对中小学生识读汉字造成障碍。
所以为了网络文明用字,我们还是要创建一个规范用字的环境。
如何看待生僻字的回归
其实我们仔细观察生僻字的外形,不难发现,它们有笔画多、形状复杂的特点。
有时候字面表现出来的形状和它本身的意义并没有密切关联。
甚至我们很难联系一个字的外形记住它的读音。
如今生僻字借着网络的东风,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我们不妨了解一下生僻字隐入历史尘埃的原因。

汉字创造的传说有很多,最著名的要属仓颉造字。
人们说仓颉创造汉字泄露天机,以至于天雨粟、鬼神哭。
剖开这些神秘的外衣,我们因循汉字的创造发展,总结出了六种造字法。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是先人们结合事物的特点,将其书画下来,就形成的汉字独特的象形特点。
后来人们因为这些事物而生产或遇到与之相关的事物时,原来的字便被增添笔画来表达新的意思。
再后来,人们认知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便开始用原来创造的这些字,组合起来表达新的意思。

而形声、假借、转注这三种造字法,则是结合人们新认知的事物,来对此进行归类。
有的也是用两个不同的字来表达同一种意思。
甚至还有用一个字来表达另一个字的意思。
有的字使用时间长了,反而代替了先前的那个字。
随着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中国汉字的使用逐渐稳定。
新中国成立之后,汉字被规范化后,简化字开始盛行。
简化之后,一些重新创造的新字取代了之前无法被简化的汉字。
两个汉字都代表着同一种意思,只不过一个是古用,一个是今用。

生僻字也包括这种古用的汉字,另外还有一些早就退出历史舞台的汉字。
比如先前提到的槑、囧这类。
它们重现人间,开始让人关注更多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感知先人们在创造此字时的用意,也是一种捧古现象。
对待生僻字,人们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中国汉字本来就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尽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可是对地域和学习习惯相去甚远的外国人来说,汉字的习得难度很大。
所以生僻字只会加重汉字学习的难度。

除了这种原因,还有人认为生僻字是不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
重新学习生僻字就是一种“倒行逆施”。
既然汉字简化发展,那么复杂难用的生僻字就应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应该再拿出来使用。
后者的看法虽说偏激,却也有中肯的地方。
当初简化汉字的原因就是为了提高传播知识文化的效率,方便大众更有耐心和信心去学习汉字。
而现在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文盲的数量已经大批量减少。
人们也开始重新沿着繁体字、生僻字的道路,去找寻古代富有韵味的文化。

就现在而言,当务之急是规范“网络化生僻字”的现象,先要规范使用生僻字,不能纵容和鼓励错误“生造”生僻字新义的现象。
然后再来仔细谈论如何对待古韵丰厚的生僻字。
结语
生僻字的使用与否,并不会造成一种文字使用倒退现象,反而这是一种忆古思今的媒介。
更有些方言中的生僻字,极大地扩充了汉字的表意功能,丰富了人们的语库。
说到底还是一种好现象,应该值得鼓励。
只要我们规范使用生僻字,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汉字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古代汉语》
《网络语言的类型特点探析》
《说文解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