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晓虎

这个小商店位于巢北清水涧,在小集镇的中间靠西头,我就是在那个地方出生的。算下来,这个小店已经存在快40年了。
前几年老父亲生病,在家人的劝说下,就把重心转移至养病上来了,虽然身体渐渐好转,但小店却渐渐的走上下坡路了。加之去年母亲来我这帮忙,这个小店的经营愈发的摇摇欲坠了,就连招牌掉了点边边也没有再进行修复。
在我很小的时候,这个商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招牌名字,乡里人只是根据店主人所从事的手艺、老家的村名或者乳名,去给商店起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名字。像“小三子家超市”、“歪头杂货店”、“山钟百货”等古怪店名。记忆中,这个小店被叫的最多的是“小篾匠家的店”这个名字。
那时店里所售卖的东西也很单调,除了油盐酱醋外最多再配点袋装零食。大多时间都是售卖农村用的农具。好在那时候正处于改革开放,一切都欣欣向荣,一切都干劲十足。
空闲时,听着老人们聊古谈今,言语中也能感受到,这个小店的成长是多么的不容易。
80年代的人可能还没有太多的经商思维,或者没有本钱,商店的起步是从一袋饼干、一口袋食盐开始的。好在那时利润挺好,卖一袋挣半袋。父亲挣到点辛苦钱也会给他的兄弟姐妹们些许帮助和补贴,更多的还是让我们这些子女们“败家”了。印象最深的事也是这个时间发生的,夏日里,父母去地里干活,留我和弟弟在家看门,我约的几个小伙伴来家玩,几个人硬生生的把一箱柿饼干果吃了个底朝天,吃到腹泻拉肚子。

再到90年代,小店扩大规模,兼着卖水泥等建材,因为是独一家,所以有时会出现购买者在家等货的情况,最忙的时候夜里都会送来几卡车的货。也有些工头为了省事,多花个百八十块的送货费,老父亲就要自己搬那几十吨的货,有时候我也会帮忙搬那一百斤一袋的水泥,然后垒个三四米高的垛,当然这个是很累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我没长高可能就是那时干重活压的。
在00年代时候,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市区上学,外地当兵,好像没有什么记忆是关于这个小店的,甚至这个招牌是什么时候挂上去的都没有印象。只是知道那段时间,货架上的货物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仓库也是堆的很满。现在有时还能从里面翻出来二三十年前的陈年老酒。所以那时,甚至是现在,有些买不到的东西,其他店主都会推荐:你去方友商店看看,估计他家有。
我不记得是哪次回家,走到门口才发现那个硕大的招牌,只以为是走错了路,进错了门。我也问过,为什么叫方友商店,而不是其他的名字。父亲是怎么回答我的,我也记不清了。
这两年回家,多多少少的发现,商店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干净整洁,也没有那么多的小时候觉得新奇的物品了。小店像花朵一样,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凋谢。但父亲不愿意离开,不愿意离开这个亲手创造的商店。我也劝他把东西兑出去,跟我一起生活,但他拒绝了。可能这就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可能这就是他的支撑动力,也可能是他认为这不是没落,只是暂时的下滑。但他忘了他已经很年长了,没那么多精力了。
我没有期望方友商店能像咸亨酒店那样传承百年,也没有期望方友商店可以傲立于清水涧,更没有期望方友商店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只是那是我的根,我生于长于的地方,不容也不能忘记。父亲已经掉了两颗牙了,幼子正长出来两颗乳牙,也许传承的只是人生,也许传承的只是精神,也许传承只是为了传承。但我们不能忘了那些为了更好的传承而默默提供着支撑的边边角角,就如方友商店于方姓一家的支撑。

最忆是巢州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huang.com/9567.html